![]() |
|
|||
天津北方網訊:爲解決歷史風貌建築中普遍存在的牆體受潮、牆皮酥鹼現象,本市自主研發出適合北方氣候環境和歷史風貌建築特點的牆體防潮新工藝,用“微創”方式給老房子“做手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並在歷史風貌建築修復工程中大力推廣應用。日前,記者來到五大道一探究竟。
全市確定的800餘幢歷史風貌建築,大部分設有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由於地下水上升造成牆體受潮、牆皮酥鹼,嚴重危害建築結構安全和使用環境。記者走進常德道一座正在整修的歷史風貌建築,看到一名工人拿着量筒,正往牆上磚縫處的膠管裏慢慢灌注液體。“工人們在磚縫位置上打孔,注射專業防水劑,通過防水劑的滲透和阻潮作用,就能把水阻擋在牆體之下。”市歷史風貌建築整理公司工程師王君說:“鑽孔洞也有學問,從磚縫處斜45度角鑽孔,孔距12釐米效果最佳。”通過灌注兩次防水劑,再塗刷兩次防水材料,牆面幹了後可以裝飾了。
這項修復技術採用無壓力化學注射工藝。王君介紹,以往採用傳統掏換防潮板技術,需掏空原牆上的老磚,換上新的鋼筋混凝土防潮板,現在的新技術如“微創”手術,全部保留了原來的老磚。“最大的優勢就是保障了歷史風貌建築的整體安定性,對建築破壞達到最小,相比傳統施工工藝,還縮短了一半施工時間,節省一半多人力。”王君說。
王君隨後帶記者來到一面已施工完畢的牆體前,用專業檢測設備進行熱紅外線複查,結果顯示達標,表明這座建築的牆體受潮、牆皮酥鹼情況得到根治。市歷史風貌建築整理有限公司工程開發部經理李巍告訴記者,這項技術已陸續在五大道30多幢歷史風貌建築修復中得到了應用,下一步將在本市及北方地區的老建築修復工程中進行大規模推廣,讓更多老房子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