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又到一年端午時,各地都在預備慶祝活動。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網上探討端午文化熱興起,特別是由國家網信辦指導,光明網與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聯合開展的“網絡中國節?端午”主題活動吸引了大批民衆參與,網上大家一起過節,相當熱鬧。
衆所周知,端午節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中國的傳統節慶文化裏佔據着非常獨特的地位——它寄託着人們對愛國主義精神的推崇。端午節最初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有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而亡,便成了人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糉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賽龍舟的習俗,這些習俗本身都蘊含着祛病驅邪和懷念屈子的情感元素。網絡社區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延展,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過端午節的習慣,在網絡生活中同樣有這方面的需求。對接這種需求,開闢空間、搭建平臺,讓人們得以在網絡世界裏討論端午節怎麼過,參與端午節知識競賽,與學者名家一起探討端午文化的內涵,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截至6月22日,“網絡中國節?端午”主題活動專題總閱讀量已突破5300萬次、留言達2050條;“小明帶你過中國節?端午”炫融特刊的閱讀量達1200萬餘次;通過各活動端口收集的“愛國糉子”數達4300萬個。其中,微信閱讀量爲1269萬,微博閱讀數爲1585萬。從實際效果來看,網民參與線上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參與討論的,發表評論的,答題競賽的爲數不少。這說明,有關部門找到了網民的興趣點,精心設計的網頁與活動,調動了網民的積極性。大家願意參與到這次活動中來,過一個健康而有意義的節日。端午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已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人們對它會越來越看中,網上過節可能成爲一種時尚,現在又有了形式活潑的平臺,自然受歡迎。
從更深遠的意義來看,通過網上端午節系列活動,通過網民與專家的互動,通過文化的普及與宣傳,人們對端午文化所集中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認同,也會更加篤定。最近一段時期,一些人宣揚“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一提到“愛國”就表現出條件反射式的反感,還有的人以否定先賢爲時尚,這實際上都是非常不可取的。中國是文明古國,擁有世界上唯一不曾斷代的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民族英雄、無數愛國主義者。他們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底座,對他們,我們理當心懷敬仰與感念。
一批文化名家也參與到“網絡中國節”端午話題討論當中。“將屈原的愛國主義稱之爲小愛,甚至視爲是實現天下大一統的障礙,這是似是而非的錯誤認識!”“說屈原對楚國的情感是愚忠,這是對屈原偉大人格的貶低,對莊嚴的愛國情操的唐突。”“學屈原的愛國,不是學他的方式,而是學他的精神。”文化大家們有理有據的結論,有力地回擊了時下有些流行的奇談怪論,讓人們對屈原等端午文化元素有了更加科學的認識。
端午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紀念屈原、追崇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這個民族一以貫之的價值觀體現。瞭解端午節的源起、內涵、精神實質,本身就是過節的一部分。“書說端午”視頻節目,“端午小狀元”闖關遊戲,“小明過中國節”炫融特刊等等,開闢一系列貼近網友喜好、生動活潑的網上過節平臺,這對於凝聚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共識,並以此激發人們對現實中國的關照,着實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對此我們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