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截至今年5月,全國網貸運營平臺數量已達1946家,累計成交量達609.62億元。其中,當月問題平臺數量59家,累計問題平臺高達661家。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方面促使互聯網金融行業快速成長,另一方面,又因行業規範與監管的缺失,致使某些平臺在投機心態的驅使下侵害投資者權益,嚴重擾亂行業的健康成長。爲了重塑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公信力,助推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6月18日,首屆中國互聯網金融公信力論壇在深圳舉辦,來自互聯網金融業的多位資深人士紛紛就行業公信力發表觀點。(6月23日《經濟日報》)
經過兩三年來的野蠻生長,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已經爲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並開始成爲中小微企業和個人融資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互聯網金融自從在中國出現以來,就一直飽受“壞賬、跑路、兌付難、黑客攻擊”等信用詬病,進而嚴重製約到行業的整體快速發展。
衆所周知,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商業銀行有着類似的經營特徵,經營的對象不僅僅只是簡單的貨幣資金,同時還經營着更爲重要的隱形產品,這就是信用。互聯網金融企業一旦失去了信用,就意味着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礎,更別提今後的發展了。而互聯網金融經營信用的核心內容,重點在於充分保障投資人本金和利息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之所以遭遇嚴重信用危機,關鍵就在於違反投資協議,致使投資人本金和利息遭受不應有的損失。雖然絕大多數互聯網金融平臺都是合法健康經營的,但“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由於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違法痼疾得不到有效根治,最終導致了投資人羣體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產生不信任的刻板印象。
對於中國互聯網金融而言,信任危機的惡果是顯而易見的,它直接影響到投資人的投資決策。雖然投資人都很喜歡互聯網金融較高的利息回報,但由於害怕風險,他們在P2P平臺的投資金額普遍較少,投資期限也普遍較短,這樣的結果導致互聯網金融平臺很難爲投資人創造更大的價值,從而有效地介入投資人的理財管家團隊,與他們建立更爲長久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進而爲平臺創造更大的價值。
那麼,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應該如何纔能有效建立公信力呢?我認爲,在當前銀監會相關監管條例尚未出臺的今天,互聯網金融行業應該依靠自律的方式來扭轉公信力不佳的形象,具體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着手:
首先,國內不少地區已經成立了國家、省、市不同層級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但這些協會目前普遍都處於經營業務交流的層面,較少正視並解決行業問題。銀監會不妨充分調動這些協會的積極性,牽頭引導他們去解決行業信用問題,比如指導各個互聯網金融企業更好更快地建立良好的信用體系。
其次,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對外經營時,要儘量做到經營貨幣資金與信用二者並重,並更加註重打造誠信經營的形象,時時處處注重自身品牌誠信的維護,逐漸與客戶建立長期密切合作關係,堅持這種做法的企業多了,行業信用危機也就自動消除了。
文/林春浩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