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2008年,首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在天津舉辦。這項被譽爲全國職業教育“奧林匹克”的盛會,經過8年的發展從稚嫩走向成熟,比賽規模逐漸增大,參與人數逐年增多,競技水平愈發提升,一批批優秀的工匠能手在賽場上脫穎而出。回首過往,爲全面展示8年來大賽取得的輝煌成就,2015年,教育部決定在津設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博物館。7月2日,位於海河教育園區天津商務職業學院、總面積1200平方米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博物館正式開館。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了美麗的海河教育園區。初入博物館,整個展廳以白色爲主基調,簡約大氣的設計風格令人耳目一新。展館正中是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製作的“魯班鎖”放大模型,模型底部四周雕刻着2008年大賽元年的大數據:37個省市自治區184支代表隊參賽、2000名優秀選手獲獎、200多名中外記者參與報道……這些數據記錄了大賽的起點,也奠定了大賽專業、開放、創新發展的基礎。同時,關於“魯班鎖”背後還有一段故事,它曾作爲國禮贈送給了德國總理默克爾。參觀人員想要具體瞭解這個故事以及“魯班鎖”的製作過程,只需要拿出手機掃一掃二維碼便會一目瞭然。
類似這樣巧妙、智能的展示設計,在這座現代化的博物館中隨處可見,成爲了展示的一大亮點。在“狀元廊”展示區域,有一塊彙集了從2008年至2014年曆屆大賽獲獎選手照片的電子屏幕,參觀者通過點擊選手照片可以瞭解選手當時的比賽信息和獲獎情況。在電子牆旁邊,通過高科技手段,獲獎選手成爲了“虛擬人”,他們視頻演講與參觀者“面對面”,講述各自在經歷大賽磨礪後的成長感悟。不僅如此,無人機操控、新能源車體驗、機器人表演、按摩推拿、篆刻技藝、茶藝表演、分子烹飪製作等一系列互動展示項目,讓參觀者更爲直觀地感受到了職業教育發展爲生活帶來的改變,體會到了職業教育的魅力。此外,博物館內展出的文字內容,以及歷年來大賽期間展演活動的視頻資料等,全部實現了網上瀏覽。館內全覆蓋了無線網絡信號,參觀者可以通過手機、現場電子屏幕直接登錄“網上博物館”。
跟隨講解員的指引,記者依次參觀了“國家頂層設計中國職教航標”“引領職教改革教改成果豐碩”“服務經濟發展助推產業升級”“拓展國際視野輸出中國標準”“大賽點亮人生技能成就夢想”五大展示區域。整個博物館通過這五大主題,結合文字、實物、視頻資料等形式集中展現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創辦8年來在制度建設、職教改革、校企合作、國際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這些展覽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囊括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各職業院校、各校企合作單位提供的大量珍貴原始資料、案例和展品。
大賽舉辦至今,圍繞賽項設計,部分比賽內容轉化爲實踐教學資源在全國普遍應用,有效提升職教育人的水平,形成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以賽促建、教賽結合”機制。大賽與時俱進,賽項緊跟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已成爲產業轉型的風向標,助推了產業升級,爲我國高端製造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大賽促進了校企聯手,成爲了校企合作的紐帶和平臺。大賽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每年大賽期間有近50個國家的代表觀摩比賽、正式參賽、現場體驗。大賽標準不斷被國際技能組織借鑑和引進,賽項開發、規程標準與國際接軌,大賽已成爲國內外職教人聯誼的平臺。此外,大賽中涌現出了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選手。2008年至2014年,歷年大賽中職組、高職組獲獎選手共計27487人,獲獎院校達984所,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5個計劃單列市和新疆建設兵團。
博物館展出的最後環節,是一幅彙集了歷屆大賽精彩瞬間的攝影牆。如今,在這些照片前駐足凝望,彷彿依然能夠聽到當時來自賽場“噠噠”的馬達聲,看到飛速旋轉的機輪,真切感受到選手們興奮、緊張的心情,以及他們對未來和夢想美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