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楊媽媽——這個親切的稱呼在薊縣廣爲人知,反倒是她的真實姓名幾乎沒人記得了。在薊縣烈士陵園紀念館,有張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一位慈祥的老太太,身邊站着兩個八路軍小戰士。這位老太太,就是被冀熱遼十四軍分區授予“八路軍母親”稱號的楊媽媽。
記者從薊縣縣城驅車西行二十餘公里,到達盤山北麓的磚瓦窯村。下車後,沿山路步行進入鬱鬱蔥蔥的樹林。“就在前面。”67歲的放羊老漢魯廣華向山林深處指去,“抗日戰爭時期,我父親是村裏民兵班的班長,楊媽媽的故事我從小就聽過,她是個心地善良的好人,救了許多八路軍‘乾兒子’,現在村裏人也都知道。”
步行約二十分鐘,樹叢中出現一處斷壁殘垣,地面深陷着一個磨盤,顯示着很久以前曾有人在此生活。據記載,這就是當年楊媽媽居住的土房。“這附近只有楊媽媽一戶,隱蔽性很強。1940年初八路軍開闢盤山抗日根據地後,這兒就成了‘抗日堡壘戶’。”同行的薊縣黨史辦副主任康國海告訴記者。
楊媽媽和老伴楊寶生都是善良的莊稼人,抗戰時許多八路軍傷病員都在她家養過傷,掩護戰士脫險的故事更不勝枚舉。1941年秋,一個八路軍小戰士爲擺脫日本兵躲進楊媽媽的土屋。當時老伴和兒子外出,得知追兵很快就到,楊媽媽情急之下,讓小戰士躺到炕上裝自己的兒子,扯過一條被子蓋住八路軍軍服後,急忙往他臉上抹黃醬。隨後老人又把尿盆、破飯碗擺在炕上,從菸袋鍋裏摳出一些煙油抹進自己眼裏,頓時淚如雨下。
敵人闖進門時,老太趕緊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兒子”。見炕上躺着的人臉色蠟黃,日寇便以爲“兒子”害了傳染病,當即捂着鼻子倉皇退出,轉向後山追趕。等敵人走遠,楊媽媽悄悄到門口放哨,掩護小戰士向反方向離開。
1958年楊媽媽雙目失明,得到了黨和政府部門的照顧。3年後老人辭世,終年82歲。魯廣華告訴記者:“楊媽媽的孫子名叫楊忠,意思是忠於國家。如今他在村裏經營農家樂,成了致富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