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家風,是家庭或家族傳統風尚和美德的傳承。2011年,靜海邊姓家族在全縣56萬人中總數不足3000口,難稱大戶,卻早在清末民初被列入“靜海八大名門望族”。追根溯源,得益於傳續不斷的兩個字“清白”。數百年來,其家族秉持禮儀,崇德重孝,形成“詩書繼世,清白傳家”的良好家風,子嗣代代,守正篤實,勤勉自強。從廟堂到民間,關於邊氏家族的人和事,歷久彌新,有口皆碑。
清白安身,秉直處事,簡樸做人
邊氏家族,明永樂二年由山西遷居靜海,歷時500年,其族門清白的家風、秉直的個性和簡樸的生活方式,在史冊中有記載,在民間有傳聞。
據邊姓族人介紹,家族五世祖邊維新,深受家庭禮教的薰陶,秉性耿直持重,光明磊落,清白爲人。父母病重臥牀,他侍奉身邊不離左右,並親自嘗藥喂藥,數月守候不解衣帶。父母去世後,守孝三年,吃素忌葷,不近酒悅。
1987年,在靜海縣西邊村出土的《明文林郎河南省河南府鞏縣玄監邊公墓誌銘》記載:邊公,名維新,字士潔,別號玄監,世代居住河間靜海。其人天資聰穎,勤於讀書,做事專一,明萬曆二十八年,鄉試中舉人,公元1619年任河南鞏縣令。任期三年,他執法無私,治理得不法官吏畏懼,不敢妄爲。他親民善政,關心百姓疾苦,微服深入平民家中、田間地頭,體察民情、傾聽民聲,關乎冷暖、排解民憂,使地方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他司法公正,審理公案敏捷果斷,打擊奸商惡徒神速卻不曾有冤獄。他一身正氣,拒絕賄賂之風,糾正冤假錯案、奢靡之風以及有錢有勢以重金贖罪等弊端,明鏡高懸,不留情面。
涉及家風,《墓誌銘》記述:“居家不治生產,不親華腴,宦成之日,寒素無異。”大意是:他們家不搜刮斂財、不貪贓枉法來置辦家產良田,平常吃穿樸素本色不變。“清白之家”從此世代相承。
家國同愛,守正篤實,深明大義
家族的意義,不僅是血脈的延續,更在於家風的傳承。靜海邊姓族門崇尚厚德,注重禮義,教育後人讀書、明智、愛家愛國。打開塵封的歷史,邊氏家風的人文氣節和思想光華,作爲一種可貴的精神,被後人敬仰、點贊。1949年10月1日,應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的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愛國實業家邊守靖,就是這個家族的驕傲。
邊守靖,字潔清,系邊氏第十五世傳人,幼小能文,弱冠即考中秀才,青年時留學日本,出於愛國之心,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歷史風雲中,憑藉獨特的人格魅力,迅速成長爲具有極高名望的政治活動家和民族企業家。七七事變後,國難當頭,作爲天津最大民族企業——恆源紗廠的董事長,邊守靖知榮辱、懂恩仇,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顧日本軍政方面的利誘和威脅,堅決拒絕日本人蔘股合作,以錚錚傲骨,與侵略者進行頑強的抗爭,使“恆源”成爲天津唯一沒被日本強盜吞併的工廠。民族危難之際,他旗幟鮮明地抗日救國,不顧身家性命,配合中共地下黨組織開展活動,抗美援朝以個人的名義捐贈飛機、大炮。新中國成立後,邊守靖將自己苦心創建的恆源紗廠,作爲全國第一批實行公私合營的試點之一,也是天津市第一家實現公私合營的企業。
“清白”,是黨風,也是民風
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傳襲,能夠體現家族成員的精神風貌。靜海邊氏家風有傳統、有傳承、有發揚。
今年80歲的老同志邊昭,出身農民,16歲參加工作,1970年走上領導崗位,先後任12年公社書記、3年縣糧食局局長、11年縣財政局局長和一屆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直到現在,老人的鄉音未改、直率的秉性未改、清白的家風未改。工作半個世紀,沒有給人送過一次禮,沒有受過他人一瓶酒、一盒煙、一分錢。上世紀七十年代,他下村蹲點,帶頭住農戶,吃飯付款。他親民愛民,帶領農民致富,爲老百姓辦事真心實意。1973年,他的大女兒年滿18歲,身單力薄,總盼着找份合適的工作,當時公社推薦上學和招工機會很多,照顧幹部子女合情合理,可做書記的他擺手說:“不行。”1982年,妻子從農村投夫進城,國家有政策可以安置工作,身爲縣糧食局局長的他擺手說:“不行。”二女兒從1985年大學畢業到今年3月份在教育一線科級崗位正式退休,工作整整30年,在基層幼教崗上,低調做人,勤奮工作,很少有人知道她是一位財政局長、縣級領導的“千金”。爲了避免讓做領導的爸爸說:“不行。”兒子遠離仕途,高考時選擇了學醫,畢業後主動要求到基層衛生院鍛鍊,以自身的業務能力和醫術水平,贏得社會的認可。對此,邊昭老人自慰地說:“‘清白’是家風,更是黨風、民風,不能只靠嘴說說,得真正有人去做。”
走近邊昭老人的生活,“節儉、樸素、清貧”的家教都在眼前。邊老夫婦居住的是一處上世紀八十年代自建的三間磚房,不大的院落被一棵與建築同齡的棗樹所掩映,綠蔭下大小不一的瓦瓷盆裏種植着西紅柿、辣椒等作物,即可觀賞,又能採摘、食用。牆根院角擺放着各種盆罐,都是用來接雨水的容器。老倆口住的房子舉架不高,水泥地面,大白刷牆。寢室的傢俱是30年前二女兒的陪嫁品,現又“班師回朝”。客廳的老沙發、老茶几基本都和房屋同齡。老伴說:“除了盆鍋碗筷,幾乎30年沒添置任何傢俱。”邊昭老人說:“生活的最高標準,就是簡單、安心。”提到這一點,老伴通情達理地說:“爲了滿足他的這份安心,三個孩子,兩個出嫁,一個娶妻,從沒請過一桌客,從沒收過一份禮,簡單得親友不理解,同事有質疑。”邊老說:“清白,爲了心安;心安,需要真正地清白。”
好家風,能夠立德行,成就好子孫
家風,是最直觀的社會現象和最務實的文化傳承。一種好的家風,能夠引導後人立德、篤行,能夠教育好兒女,成就好子孫。
“清白家風,就是祖宗們做人做事的德與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繼承和弘揚。”邊氏族人邊可俊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58年,21歲的邊可俊任崔莊子大隊統計員,1962年擔任大隊會計。他沒有學歷,卻有一份高尚的人格和一套明細的賬目。22年來,他掌管全村的經濟命脈,分文不跑,滴水不漏,成爲村民們信得過的好管家。1984年,村黨組織換屆,通過兩推一選,邊可俊在村級經濟最困難時期被選任村黨支部書記。鄉親們的信任和肩負的責任,讓他在一窮二白的困境中,克難攻堅,不惜勞心、勞力,帶領大家共創致富路,先後開發全縣唯一的雜交玉米育種基地,當年種植500畝,純收入15萬元,成爲全縣的一大農業亮點。轉年拆掉破舊的牛棚,在老東鄉率先建起了全縣第一家針織廠,使全村剩餘勞力實現進工廠、掙工資。他組織村民規劃修建了東西2條、南北大小穿村公路11條,使村街的面貌得到了歷史性改變。而今,邊可俊老人已78歲高齡,可全村黨員羣衆還是強烈要求他不能離開村“兩委”班子。因爲,他做人清白,做事幹淨,大夥兒信得過、離不開。
“邊氏家風傳承幾百年,做人做事清白乾淨,對後人是一種教育,更是一種激勵。”邊鳳桐認爲:“作爲邊氏後人,必須嚴於律己,守住清白,不辱家風,乾淨做事。”邊鳳桐是靜海鎮西邊村人,他相貌憨實,爲人厚道,是個肯於奉獻的邊氏後裔代表。他1978年參軍,5年榮立3次三等功,1984年轉業到地方,自主創業,熱衷公益,成爲有社會責任的“愛心老闆”。2004年,受全村黨員集體推選,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不爲名、不圖利,用自己的熱心和誠意爲村民辦實事、辦好事,對困難村民慷慨資助。因爲,他深深地懂得,清白的家風,還有另一層深意。那就是:福祉他人,淨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