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羣團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羣團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是黨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羣衆爲完成黨的中心任務而奮鬥的重要法寶。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團組織聯繫的廣大人民羣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依靠。爲更好發揮羣團組織作用,把廣大人民羣衆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匯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現就加強和改進黨的羣團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羣團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黨始終高度重視羣團工作,加強羣團組織建設,發揮羣團組織特殊優勢,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羣衆共同爲實現黨在各個時期的歷史任務而奮鬥。新形勢下,黨的羣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改進提高,不能停滯不前。
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描繪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實現我們黨確定的宏偉目標,根本上要靠全體人民的勞動、創造、奉獻,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羣團工作,更好組織動員羣衆、教育引導羣衆、聯繫服務羣衆、維護羣衆合法權益,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羣衆中的巨大創造力,凝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歷史重任擺在全黨面前。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改革的主體。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必須依靠人民羣衆支持和擁護,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羣團工作,充分發揮羣團組織作用,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我國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黨面臨的挑戰和考驗前所未有。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應對好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羣衆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羣團工作,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羣衆,最大限度把人民羣衆團結在黨的周圍,打造抵禦國內外敵對勢力干擾破壞和“顏色革命”的銅牆鐵壁,夯實黨執政治國的羣衆基礎。
這些年,黨的羣團工作在繼承創新中不斷加強,但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問題。有的地方和部門黨組織對羣團工作重視不夠,對羣團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缺乏深入研究,對發揮羣團組織作用缺乏有力指導和支持。羣團組織基層基礎薄弱、有效覆蓋面不足、吸引力凝聚力不夠問題突出,特別是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各類新興羣體中的影響力亟待增強;有的羣團組織工作和活動方式單一,進取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強,存在機關化、脫離羣衆現象;羣團幹部能力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作風需要改進。各級黨委必須高度重視做好新形勢下黨的羣團工作,全面提高水平,切實解決問題,不斷開創黨的羣團工作新局面。
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羣團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羣團發展道路,是對黨的羣團工作長期奮鬥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這條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開展羣衆工作、推進黨的事業的偉大創造,是黨領導羣衆實現共同夢想的歷史選擇,是羣團組織與時俱進、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這條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特徵是各羣團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團結服務所聯繫羣衆、依法依章程開展工作相統一。
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羣團工作,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的時代主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羣團發展道路,最廣泛把羣衆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團結起來,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堅持黨對羣團工作的統一領導。黨的領導是做好羣團工作的根本保證。各級黨組織必須負起政治責任,加強對羣團組織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羣團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羣團組織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自覺服從黨的領導,貫徹黨的意志和主張,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堅持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羣團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繫人民羣衆的橋樑和紐帶。各級黨組織要重視依靠羣團組織推動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羣衆中的貫徹落實,更好踐行羣衆路線,做好羣衆工作。羣團組織要經常深入羣衆,傾聽羣衆呼聲、反映羣衆意願,深入做好羣衆的思想政治工作,把黨的決策部署變成羣衆的自覺行動,把黨的關懷送到羣衆中去。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爲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始終是羣團工作的價值所在。各級黨組織要指導羣團組織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圍繞外交工作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找準工作的結合點和着力點,團結動員所聯繫羣衆爲完成黨和國家中心任務貢獻力量。羣團組織要堅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明確職責定位、展現自身價值,更好促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服務羣衆的工作生命線。羣團組織是黨直接領導的羣衆自己的組織,爲羣衆服務是羣團組織的天職。各級黨組織要推動羣團組織貫徹黨的羣衆路線,爲羣團組織服務羣衆創造條件。羣團組織要增強羣衆觀念,多爲羣衆辦好事、解難事,維護和發展羣衆利益,不斷增強自身影響力和感召力。
——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是羣團工作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各級黨組織和羣團組織要把握時代脈搏,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尊重基層首創精神,不斷推進羣團工作和羣團組織建設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同步前進。
——堅持依法依章程獨立自主開展工作。尊重羣團組織性質和特點是做好羣團工作的重要原則。各級黨組織要支持羣團組織發揮各自優勢、體現羣衆特點,創造性開展工作。羣團組織要大膽履責、積極作爲,依法依章程開展活動、維護羣衆權益,最廣泛吸引和團結羣衆。
三、加強黨委對羣團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要明確對羣團工作的領導責任,健全組織制度,完善工作機制,從上到下形成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
羣團組織實行分級管理、以同級黨委領導爲主的體制,工會、共青團、婦聯受同級黨委和各自上級組織雙重領導。地方黨委負責指導同級羣團組織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研究決定羣團工作重大問題,管理同級羣團組織領導班子,協調羣團組織同黨政部門的關係及羣團組織之間的關係。上級羣團組織依法依章程領導或指導下級羣團組織工作。地方黨委應該注意聽取上級羣團組織意見,加強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
地方黨委要建立和完善研究決定羣團工作重大事項制度。黨委在每屆任期內應該召開專門的羣團工作會議;黨委常委會應該定期聽取各羣團組織工作彙報,每年都要專題研究羣團工作。一般由黨委專職副書記分管羣團工作,具體分工根據實際確定。建立黨委羣團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落實。建立黨委羣團工作考覈制度,把羣團工作成效作爲考覈黨委領導班子和分管負責同志工作的重要內容。
地方黨委有關工作會議應該請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團組織主要負責人蔘加或列席。縣級以下共青團組織主要負責人按黨章規定列席同級黨組織有關會議。鄉鎮(街道)的工會、婦聯組織主要負責人可列席同級黨委有關會議。工會、共青團、婦聯的黨員負責人應該考慮作爲同級黨委委員候選人提名人選。
把羣團建設納入黨建工作總體部署。完善黨建帶羣建制度機制,把黨建帶羣建作爲黨建工作責任制的重要內容。統籌基層黨羣組織工作資源配置和使用,基層黨組織活動陣地、黨員服務站點的規劃建設應該考慮羣團組織需要。制定羣團組織推優辦法,把羣團組織推優作爲產生入黨積極分子人選的方式之一。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的黨建和羣建工作要整體推進、共建互促。
羣團組織中的黨組要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善於團結黨外幹部羣衆,善於把黨的主張和任務轉化成羣團組織的決議和羣衆的自覺行動。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健全集體領導制度,嚴格管理幹部。加強對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密切關注羣衆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變化,引導羣衆正確理解和自覺支持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以及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從嚴治黨責任,嚴格執行黨的紀律,重大事項及時向批准黨組設立的黨組織請示報告。沒有設立黨組的羣團組織,其領導班子應該承擔起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政治責任和抓黨的建設的主體責任。羣團組織中的黨員要按照黨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影響和帶動周圍幹部羣衆努力完成黨和國家的任務。
領導幹部要加強對羣團工作理論政策的學習研究。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應該開設黨的羣團工作理論政策課程。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應該把羣團工作作爲專題學習的重要內容。加強羣團工作學科建設,羣團工作研究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
四、推動羣團組織團結動員羣衆圍繞中心任務建功立業
各級黨委要重視發揮羣團組織團結動員羣衆幹事創業的重要作用。羣團組織要把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作爲發揮作用的主戰場,把工人階級主力軍、青年生力軍、婦女半邊天作用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轉化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要積極主動宣傳改革和依法治國,組織引導羣衆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推進改革,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促進形成最廣泛的合力。
羣團組織要緊緊結合自身職責,深入開展羣衆性勞動競賽、技能比武、科技創新、科學普及等活動,動員羣衆立足崗位創新創業創優。積極開展對所聯繫羣衆的知識技能培訓,促進能力素質提高。大力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廣泛發動羣衆,共建美麗中國。完善應急動員、公益募捐等行動機制,在保障重大任務、支援搶險救災、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中發揮積極作用。
羣團組織要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動員所聯繫羣衆旗幟鮮明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促進各民族羣衆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加強同香港同胞、澳門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往來和交流,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祖國和平統一。多領域、多渠道、多層次開展民間對外交流,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友誼,維護國家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