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持人:
歷史的硝煙雖然已經散去,但我們仍將銘記這段抗日戰爭歷史。在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日到來前夕,天津在日殉難烈士·勞工紀念館工作人員對在世的勞工和已故勞工的親屬進行了回訪。家住南開區的邵義誠老人,是目前倖存的幾名勞工之一,1944年他被抓到日本廣島縣西松建設的一處工地,在那裏度過了艱辛的九個多月的時間,回國後,他一直在努力還原日本強擄中國勞工罪行的真相,爲當年的勞工爭取合法權益。今天我們就來聽聽赴日勞工倖存者邵義誠的講述。來聽記者田曉曦的報道。
(以下爲音頻)
在位於天津市北辰區的天津在日殉難烈士·勞工紀念館裏的在日殉難同胞名錄牆上,記載着6800多名殉難勞工的名字,這段歷史也通過大量的圖片和資料在紀念館中展出。當年的倖存者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但對這段歷史的記憶卻依然清晰,家住南開區90歲的邵義誠老人就是其中一位。
邵義誠老人回憶說:1943年父親被抓走當了勞工,受家裏的生活所迫,自己只能做起了小本生意,在從天津老家到青島去進貨的路途上,便被日本人以幫忙找工作爲藉口,連哄帶騙地關了起來。
【錄音:賣煙,青島那便宜,1944年7月份,到了青島就把我抓走了。和我說,到那管吃管住還給500塊錢安家費,把我的錢也給沒收了。說把錢給你寄家裏去。】
在青島,邵義誠老人也不知道自己被關在了什麼地方,一週後,他就和300多個人一起被送上了船,送到了日本的一個工地,做疏通河道的工作。老人回憶說:後來他才知道這裏是日本廣島縣西松建設的一個工地、
【錄音:一下船就都分配了,一直就開到工地去,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就幹活,和外界沒有聯繫,就擡石頭,山上下來的水,有石頭,大塊的,五人兩人的擡,清理河道,一天12個小時。】
不但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而且生活條件也相當惡劣,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好是勞工們在日本的共同遭遇,老人說:
【錄音:一天一頓飯兩個饅頭,二兩多的一個小饅頭,一天兩頓,也沒有菜,就就這鹹鹽粒,吃不飽。30個人一個通鋪,一間。】
1944年年底,邵義誠老人在工作中傷到了腿,然後傷口開始潰爛,當地的看管者爲他進行了一次治療後不見他好轉,就放棄了他。隨後,老人的潰爛面開始加大,慢慢的全身都出現了潰爛。這時,他被送到了病號房間,這裏住的五六個人都是身患各種疾病得不到醫治的勞工,而這時他們的伙食也由以前的一頓飯兩個饅頭變成了一個。
1945年3月,邵義誠老人和13個同樣身染疾病的勞工一起被送回了天津,這次機會讓老人看到了活下來的希望。到了塘沽港口,日本人只給了每位勞工1000元錢,這些錢邵義誠老人用於看病、住宿,沒幾天就花完了。當邵義誠老人興奮地找到自家的老屋,卻發現家裏的一切已經物是人非,九個月的時間,母親過世了,被抓走的父親仍然音訊全無。
【錄音:因爲有病,我們13個人都是病號,給了1000塊錢,這1000塊錢拿回家裏沒有幾天就花完了。到家一看,母親也去世了。沒辦法,在那隻能要飯了。】
身患重病的邵義誠從此孤單一人,過着顛沛流離,淒涼和悲傷的生活,直到天津解放才過上了穩定的日子。於是他希望有一天爲自己討一個說法,爲犧牲的勞工們討個說法。
1998年開始,在日本友好人士的幫助下,邵義誠聯合其他4名倖存勞工,代表當時在同一公司工作的360名中國同胞開始了漫長的對日訴訟。在先後16年的時間裏,邵義誠先後9次到日本,與當年強擄其做勞工的日本(西松建設)公司交涉並提出訴訟。 2009年,邵義誠在日本東京簡易裁判所接受西松建設公司的和解。老人的女婿張震倫介紹說:
【錄音:庭外解決了。因爲一審的時候我們敗訴,二審的時候我們勝訴,三審他有一個附言,他承認這段歷史,每位勞工65萬日元。】
自從與日本西松建設公司的訴訟結束後,作爲西松安野勞工聯誼會會長的邵義誠,便不顧年事已高,拖着患病的身體四處奔波,尋找倖存勞工及遺屬,發放補償金。因爲時間久遠,很多當年的勞工已經去世或者失去聯繫,找尋工作進展艱難,但多年來老人家從未放棄,每獲得一條線索,他都親自去核實,不放過任何一個找尋工友的機會。
隨着邵義誠老人年歲的增高,行動也越來越不方便。近幾年來,都是他的女婿張震倫替老人到全國繼續尋找倖存勞工和勞工遺屬。
【錄音:我們找了3年,找了246個。他都不當時有地址,有名字嗎?根據那個來訪問。有時候一個人要找上三到五天,很困難。】
今年正逢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但至今仍有部分日本企業並不承認強擄中國勞工的歷史事實。長期以來中國的勞工聯誼會以及許多日本的友好人士始終在爲還原歷史真相不斷努力,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段不能忘卻的記憶,警示兩國人民勿忘歷史、珍視和平。張震倫說:
【錄音:一個是證明,一個是叫日本這些企業和政府來承認這個事實。我們在出去找這些勞工家屬時也是一樣,碰到年輕的我們也在宣傳這些事兒。叫年輕的也應該知道這段歷史。教育下一代不能忘記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