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北辰區雙街鎮龐咀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探索出一條綠色健康的循環種植養殖新道路,爲村民增收找出了一條新途徑,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全面提升。
種植結構再次調整
走進龐咀村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放眼望去盡是嫩綠的荷葉、爭奇鬥豔的荷花、生機勃勃的水稻等農作物,泥土氣息混着水生植物味,撲面而來,農戶正在藕田裏忙着除草作業。“這片新規劃的觀賞藕與食用藕種植區具有可觀的前景,不僅經濟效益好,而且易管理。”合作社技術員董永生說。
一直以來龐咀村都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爲主,經濟效益較低。去年,該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經多方瞭解,發展蓮藕種植業,從山東濟寧引進旱地淺水種植蓮藕技術,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這100多畝藕田種植的是引進的新品種鱷蓮5號,具有肉質厚、口感好、產量高等優點,管理方式相對簡單,市場銷路十分看好。”在藕田,記者看到,坑塘邊上均有若隱若現的黑色薄膜,這是龐咀村採用種植蓮藕的新技術,在藕田裏鋪設防水膜,在防水膜上再次覆蓋土壤,不僅節省土地、節約水源,而且一次投資能夠多年受益。
新品種特色、現代農業的標籤,將被牢牢地貼在龐咀村這片土地上。儘管起步不久,卻初具特色。
嚐盡農業調整甜頭
2013年,村兩委班子瞭解到南方的一些稻農會在自家的稻田裏養殖螃蟹,經過考察後,便想着是不是也能把這種模式搬到龐咀村。爲此,村兩委班子積極從電視和網絡上研究這種模式的種植條件,還聘請農技人員在稻田裏指導試種試養,尋找地區間種養的差異,最終掌握了適合北方的養殖模式。“在稻田裏養殖河蟹,除了水溫要嚴格把控外,螃蟹的數量也要控制。”董永生說,只有把螃蟹的數量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才能讓兩者都能正常生長,並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
這種稻蟹共生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質,也爲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生態農業之路進行了有益嘗試。新的種養模式實現了生態農業的綠色、健康循環發展。董永生說,爲了避免化肥、除草劑影響到螃蟹的生長,稻田裏使用的都是農家肥,除草工作也要人工進行。餵養螃蟹要用玉米粒和新鮮的小魚小蝦,而不是市面上的合成飼料。“這螃蟹就是自家綠色產品的活招牌。”董永生說,光憑一張嘴沒人相信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現在,只要到地裏看一看,一切便知。
今年,龐咀村在發展蓮藕種植的同時,繼續經營稻蟹共生農業模式,新增的傳統農家菜園也如火如荼地發展,採訪中,不時地飛來幾隻水鳥緩落在水面上,或棲息於此,也逐漸成爲龐咀村生態環保種植圈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