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引語:抗戰時期,大紅橋碼頭航運四通八達,是通往冀中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水上運輸線。日軍嚴密封鎖這裏,但在我黨領導下,碼頭工人巧施計策,保障了這條補給線的暢通。
抗日戰爭時期,子牙河上的大紅橋碼頭是通往冀中的重要內河碼頭。從碼頭前經過的這條水上運輸線,上游聯繫着大片游擊區和抗日根據地,是我黨祕密運送物資、傳遞情報和輸送幹部的重要通道。
據紅橋區委黨史研究室原負責人樑兆生介紹,抗日戰爭後期,隨着天津周邊根據地的發展,對各類物資的需求日趨緊迫,而侵華日軍對物資的控制也愈加嚴酷,叫囂着要在經濟上“毀滅邊區”。爲此,他們建立專門從事經濟戰的機構,對軍用物資、醫藥用品、通訊材料、機械器材、油墨紙張和生活用品等實行嚴密封鎖。
根據黨史資料記載,爲打破敵人封鎖,解決物資運輸問題,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碼頭工人們開動腦筋,羣策羣力,與敵人展開了一系列“反封鎖”鬥爭。
“當時每艘船出碼頭前,都必須經過日本人的嚴格檢查。一旦查出違禁品,從發貨人到船主再到碼頭工人,輕則坐牢,重則喪命。爲避開敵人盤查,保證物資及時運出,工人們想出了種種辦法,比如將西藥油質盤尼西林封好黃臘放在蝦醬簍裏擱在夥倉(船員住的地方),水銀用小容器裝好放在雙層底水桶的夾層,做手榴彈拉弦用的老弦夾在枕頭或棉被裏面,體積較大的物資就用繩索固定在船底水下拖着走。”天津北方水運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蒙泉告訴記者。
天津地方史專家尹樹鵬說,爲了把物資安全運往根據地,我黨地工人員還開展統戰工作,團結爭取了把持大紅橋碼頭的天津洪幫“龍頭”姜般若,讓他爲根據地運送物資“保駕護航”。儘管戰火紛飛,但在多方努力之下,這條由天津通往各游擊區和抗戰根據地的生命補給線,從始至終不曾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