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燦爛不熄,四大發明、四書五經,學習的力量在歷史中傳承。習近平主席酷愛學習,學習已經成爲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自尊和自信,他具有深厚的國學底蘊,他的講話或文章以引經用典的亮麗風景吸引無數中外“粉絲”。他不僅自己愛好學習,更爲關心幹部學習,特別是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他指出:“我們要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歷經磨難而不衰的中華文明,蘊涵着豐富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他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導幹部也要學習,以學益智,以學修身。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那麼,幹部要學習哪些傳統文化知識呢?
一、修身之道
修身,是指修身養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修養身心。比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精神境界,“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道義擔當,“見賢思齊”“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獨”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爲先”“家和萬事興”的齊家之略,等等。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朝氣蓬勃,就因爲有這些執着的精神追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面臨新的執政考驗,對領導幹部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習近平非常重視幹部的道德修養。2014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強調:“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務必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爲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以嚴格標準加強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贏得事業成就。”他還把“三嚴三實”作爲幹部改進作風的要求,其中擺在首位的就是“嚴以修身”。他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爲政於天下”,“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等來強調幹部修身。
習近平同志還爲幹部闡述了修身立德的方法:“首先要重視反躬自省、自我批評”,“吾日三省吾身”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其次,要“遵紀守法、不碰底線”,“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最後,要“防微杜漸、不棄微末”,“慎權、慎獨、慎微、慎友”。可以說習近平同志爲幹部崇德修身,既標註了的認識論,又標註了方法論。
二、廉政之道
習近平從嚴治黨,重視廉政建設,舉世點贊。早在《拜託貧困》一書中就寫道:“廉政建設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如果我們不能承擔起這種歷史使命,我們就會失去民心,就會被敵人找到進攻的缺口”。他常引用“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爲第一要義”、“公生明,廉生威”之類的傳統廉政名言教育幹部。
習近平還用傳統文化闡明述幹部保持廉潔的方法。首先做到“慎獨慎微”,“不以惡小而爲之”。他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時指出“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爲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他在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引用“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其次,習近平強調幹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發揮表率和帶動作用”。他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最後,黨員幹部要謹防“貪慾”之害。他在《領導幹部要認認真真學習老老實實做人乾乾淨淨幹事》一文中引用“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
三、天人之道
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不熄,積澱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我們以深刻警示和啓迪。
習近平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美麗中國”建設理念,他希望幹部汲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休養生息”等傳統思想智慧。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中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這些生動形象的論述表達了我們黨和政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科學理念。
四、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是一門關於認識人才、使用人才、培養人才的科學,同時也是一門發掘人的智慧、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創造力的藝術。我國古代在這一領域內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歎爲觀止,並由此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用人之道”。這些豐富的用人思想和用人經驗,是歷代思想家、政治家在長期治國理政的用人實踐中總結、積累、思考、歸納出來的,吸收與借鑑傳統用人之道的理論精華,得到歷史智慧的啓迪與幫助,一方面能加強領導幹部的素質修養,做到古爲今用;另一方面可以在實際工作中少走彎路,事半功倍,這對當代領導者來說,無疑是提高領導決策和用人水平的有效途徑。
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怎樣是好乾部”“怎樣成爲好乾部”“怎樣把好乾部用起來”等問題做了集中的闡述,在其他一些會議講話中也多次談到幹部的培養、選拔、管理等問題,其中同樣引用了大量前人的理論精華來註解自己的觀點。首先,人才工作對於執政至關重要,“尚賢者,政之本也;爲政之要,莫先於用人”。其次,對人才要有全面客觀的認識,“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再次,識別、選拔人才有一些標準:以德爲先,“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有基層實踐經驗,“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好學精神,“學者非必爲仕,而仕者必爲學”。
五、法治之道
習近平向來重視依法治國,他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古代以商鞅爲代表的法家的法治思想在這一方面爲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財富。這主要體現在商鞅的以法治國、刑無等級、法官獨立、法治而不是權治、法大而不是權大、統治者和官員必須首先守法、法律符合國情民情、簡明公開讓民衆充分了解等內容上。習近平引用了很多法家的經典來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他在《之江新語?弘揚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風尚》就引用“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他在《擺脫貧困?從政雜談》引用“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
習近平還引用了很多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來闡述執法之道:“首先,領導幹部要懂法,‘爲官之義在於明法’。知道哪些可爲,哪些不可爲。‘明’也是讓自己懂法,在內心拉一條底線。其次,領導幹部帶頭遵紀守法,所謂‘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才能讓法令順利推行。最後,領導幹部執法時要公平正直,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
六、民本之道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放在現代社會,仍然一點不落伍。孟子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尚書》裏的“民爲邦本,本固邦寧”,北宋張橫渠講“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都是民本思想。與共產黨爲人民服務的宗旨“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方針是一致的,我們應當繼承、發揚這種傳統。
習近平總書記國學修養深厚,對此自有更深的體會。2007年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先後寫了《爲民辦實事旨在爲民》、《爲民辦實事重在辦事》、《爲民辦實事成於務實》等三篇文章,充分表達了堅持以人爲本、執政爲民思想。如賢者所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孟子?梁惠王下》),習近平指出:“必須重民生、辦實事,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滿足人民羣衆最基本、最緊迫的需求,做到讓人民羣衆參與、讓人民羣衆做主、讓人民羣衆受益、讓人民羣衆滿意,真正使羣衆成爲利益的主體”。
習近平十八大以來的歷次講話中,“人民”都是最突出的關鍵詞。他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爲人民造福,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迴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這些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民爲本價值觀念的當代價值,也是民本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直接對接。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有多處體現以民爲本思想的內容:“堅持以人爲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羣衆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增進人民福祉爲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爲根本”;“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等等。
所有這些,都可以在道家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中找到豐富的資源。老子所說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爲心的思想,不知有之、親而譽之的善治和以百姓的態度爲最高和最後的政治評價標準;孔子使民富庶教的思想,把廣施於民而能濟衆作爲治理國家賢治境界的思想,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和關於養老恤孤制度的思想;孟子的民爲貴的思想;賈誼所說的國以民爲本,國以民爲命,國以民爲力,國以民爲功的思想等,都是滋養當下以民爲本實踐的寶貴思想資源。
七、義利之道
踐行正確義利觀的根本是辯證地處理好道義和利益的關係,實現二者的統一。義利之辨,是貫穿中國思想史的一個根本問題。義利關係在不同歷史時期曾有過不同的詮釋,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突出道義,強調義重於利,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主流義利觀,也是我們一以貫之的道德規範和行爲準則。
習近平對正確義利觀的內涵作出過精闢論述。他指出:“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過得很好,一部分人過得很不好,不是個好現象。真正的快樂幸福是大家共同快樂、共同幸福。我們希望全世界共同發展,特別是希望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雙贏”。
2014年7月4日,習近平在韓國首爾大學的演講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他指出:“倡導合作發展理念,在國際關係中踐行正確義利觀。 ‘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也。’在國際合作中,我們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中華民族歷來主張‘君子義以爲質’,強調‘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中國傳統文化中以義爲先、先義後利的價值觀念,至今還是我們應該培養和踐行的價值觀念之一,對處於市場經濟浪潮中幹部來說意義更爲明顯。
習近平提醒全黨:“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我們的幹部要上進,我們的黨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