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網絡上一則題為《習大大的一天》的報道引起廣泛關注:在晚秋的黎明中吃過早飯,總書記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閱讀一下中辦遞來的『每日簡報』,獲取了國內的信息,總書記便又開始會見出席籌建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備忘錄簽署儀式的各國代表。一大早,總書記就開始為『內政外交』忙碌著,而這個時候絕大多數年輕人或許還在睡覺,直到起床時,纔發現重大時事新聞已經出爐,頓然大悟——原來總書記已工作好久。
總書記的一天,體現了總書記夙夜在公,一心為國的領袖情懷。其實,總書記工作的快節奏,是他一以貫之的從政風格。25年前,習近平任福州市委書記,『你有訴求,我馬上就辦』,不拖延,不推諉,雷厲風行,以『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作為自己的工作信條,市民想要一本『辦事指南』,他當即拍板編寫,第一時間給群眾反饋,前後只用了50個小時;考察中看到『連家船』貧困的情況,登岸後立即召開現場辦公會,迅速拿出實實在在的措施解決問題,10個月後104戶船民家庭住上新居……為呼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支持開發區進一步加快發展的意見,習近平曾一中午擬定一份文件,研究擬定了市裡貫徹落實的12條措施,超高效率,令人驚訝。
其實,青年時期的習近平就惜時如金,習近平15歲到延安梁家河插隊時期就樹立了要為『人民做實事!』的理想信念,為了這個信念,就格外珍惜時間,據鄉親們回憶,當年,習近平隨身軍包內裝的全是書和厚厚的筆記,利用晚上和午休間隙看書,當時,村民大部分是文盲,只知道『他看的書很深』。書是他下鄉的時候帶的,滿滿一箱。夜裡在窯洞裡看書,照明用的是墨水瓶做的煤油燈,經常會一直點到晚上12點。40年後,當地鄉親用『能吃苦、乾實事、好讀書的好後生』來評價當年的習近平……
總書記一直在與時間賽跑,該引發我們尤其是青年人對人生的深度思考:我們還有理由懈怠嗎?我們的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應該惜時如金,把時間用在學習和工作上,正如總書記曾勉勵青年學子那樣:希望你們珍惜韶華、奮發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使自己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纔、棟梁之材,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
實乾興邦,天上不會掉餡餅,幸福不會從天降,但凡成就一項事業,絕沒有『得來全不費工夫』的便宜,只有腳踏實地地乾,雷厲風行地乾,擲地有聲地乾,乾在每一天,乾好每件事,珍惜每一分、珍惜每一秒,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纔能『幸福的花兒遍地開』。
青年們,為早日實現民族復興偉大的中國夢而奉獻我們的澎湃力量。如果有人問:『你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那麼應該這樣回答:『當然是都被工作和學習佔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