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日前,記者在濱海新區市民任運峯的家中見到了5枚1941年間發行的日本明信片,經過任老先生的多年研究以及諸多專家的鑑定,這組明信片印證了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史實,明信片中的黃土崗(日本稱之爲一文字山),屬於日本當時炮擊宛平城的一處重要據點。這組明信片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
偶得明信片
涉及“七七事變”
任老先生的明信片共有5枚,雖經70多年的洗禮,除了右上角的郵戳較難辨別外,明信片上的圖像依舊清晰可見。5枚明信片分別爲:“一文字山全景”,描繪了“七七事變”初期的激戰之地;“一文字山”,“七七事變”事發後日本建立的紀念碑;“宛平城牆”,特寫了事變中日軍攻打宛平城的突擊路線;以及事變爆發第一日兩國軍使談判之地和事變後日本搭建的“忠魂碑”。每張明信片下方都有相同格式的白色日文小注,明信片的後面印有藍色的日文“郵便”等字樣。
任老先生告訴記者,這組明信片是上世紀80年代一位朋友送給他的,明信片的源頭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當時這位朋友的母親救助過一位日僞時期當過保長的老人,老人臨終前將這組明信片贈予了朋友的母親,又經歷多年後才傳到任老先生手中。
30年考究
探尋歷史價值
由於明信片上的場景涉及“七七事變”,有多年集郵經驗的任運峯深感其價值珍貴,於是從1986年便開始着手研究這套明信片,並逐步探尋出它獨特的歷史價值。
1986年12月13日,任運峯寫信向有關部門反映這套明信片的歷史資料,並得到了時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籌備委員會籌建指揮部副主任的郭景興先生回信,信中郭先生表示“確屬我們急需之物”,在後續的接洽中,郭先生肯定了這套明信片的價值。
1988年11月1日,任運峯輾轉聯繫到日本著名的集郵家水原明窗,進一步印證了明信片爲1941年發行。
1990年前後,任運峯曾帶着明信片來到盧溝橋,實地考察明信片中圖像的真實性。
1997年任運峯又聯繫到了“七七事變”的歷史見證人洪大中先生,當年的洪先生時任宛平縣署祕書,洪先生認定明信片確爲當年實地取景。從洪先生的回信當中可知,黃土崗乃是“七七事變”爆發的重要戰場。這封信近一步的佐證了明信片的重要歷史價值。
繼續研究
當作餘生的課題
明信片的史料價值無可否認,但明信片依舊有謎團還未解出,比如它是否爲官方發行,在何處始發,所拍攝之人是否是隨軍記者,還有沒有類似的明信片流傳於世?
“史料與考古一樣,一旦有新的證據出來,原來的證據就要退下。”任老先生說,日本集郵家水原明窗的回信中雖然沒有否認這明信片爲官方發行的,但按照他看來,私人印製的明信片是不會如此立場堅定,言語刻薄,字裏行間充斥着侵略者的傲慢態度,更不會出現“兩國軍使”等字眼,與此同時,這套明信片印刷精良,使用了銅版紙,又是軍事題材,故此任老先生覺得這應是官方發行。
任老先生想通過本報呼籲各位專家學者,幫助自己找出並還原歷史真相。任老先生表示,他已研究這些明信片近30年,他還將繼續考證下去,並當作其後半生的一個重要課題,定要讓它們成爲日本侵華罪行的重要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