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廣播電視集團精心策劃、浙江衛視擔綱製作的三集大型政論紀錄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於8月11日至13日每晚21:30在浙江衛視隆重獻映。
這是一片靈秀富饒的宜居之地,早在5萬年前,“建德人”就在這裏奏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樂章;7000年前,河姆渡人在這裏開始建造房屋、種植水稻、馴養牲畜,繁衍生息。在漫長的歲月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輩們,不斷學習着與天空、海洋、土地的相處之道,在大自然中積聚獲取財富的祕密,又在獲取中重新領悟着大自然的力量……
第三集 尋夢山水間
【瑞安市塘下鎮陳嶴村】
每年的夏至,位於浙江溫州瑞安的陳嶴村裏,都會組織孩子們誦讀這株枯榕樹下的碑文,碑上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多年以前,坐落於大羅山腳下的陳嶴村還是一個窮山村,爲了致富,村民先後建起10多家小電鍍和冶煉廠,污水直排,將整條溪都染了色,有一天,大夥兒發現溪邊那棵守護了村莊120多年的大榕樹死了。
被工業污染驚醒的陳嶴人,在村支書陳衆芳的帶領下,拆除了溪邊所有的違章建築,把工廠全部搬離村莊,並在溪流上游築壩建庫,蓄起一池清水。
如今,依水而興的陳嶴村,已建起了5個活水游泳池和小型水上樂園,在村後的大羅山上建起1.7公里長的漂流項目,村集體年經濟收入達到了470多萬元。有了錢,村裏進行了舊村改造,以城裏高檔商品樓的標準,爲村民建起300多套小洋房。
山清水秀、景美人富的陳嶴村在當年枯死的大榕樹下立碑,並題詩一首,警示後人,尊重自然,和諧發展。“保護才能發展,可持續纔有未來”。這是陳嶴村的感悟,更是現代人類在與大自然的博弈中所認知的道理。一貫走在前列的浙江人,也首當其衝成爲了這一樸素真理的踐行者,10年來,堅持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不動搖,綠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一部現代社會天人合一的和美畫面正在徐徐打開。
【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
2015年初夏,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在北京開幕,這場國內規模最大的環保展會上,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參與者。
坐着紅眼航班飛了1500多公里從浙江溫州來到北京,陳飛只有一個目的,在國際環保展上送出他的菜籃子,倡導大家買菜用籃子,消滅塑料袋。
像這樣送菜籃子,陳飛已堅持了15年。15年來,這位浙江農民自費50多萬元,走遍全國24個省市甚至走出國門,送出竹編的菜籃子6萬多個。
一個普通農民爲什麼要跟菜籃子和塑料袋較上勁呢?這一切都源自他最愛的那條母親河——楠溪江。楠溪江素以水秀、巖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聞名,然而十多年前,每逢大雨過後,江邊的樹枝石頭上都會掛滿沿途衝下的塑料袋,這樣的場面刺痛了陳飛的神經。
陳飛的倔強,折射的正是眼下3000多萬浙江農民對生活環境的共同追求。走進浙江農村,大大小小的村莊都變得乾淨整潔,村與村之間比的不僅是誰更富裕,還有誰更乾淨、更美麗,百姓生活得更健康。
十年來,從“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到當下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浙江廣袤的田野變了樣,數以萬計的村莊美化了環境、改造了農房、實現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垃圾統一收集、康莊公路村村通,農民對生活環境的關注比任何時候都高。
【衢州市衢江區黃壇口鄉】
農閒時節,衢州市衢江區黃壇源沿岸的7個村正在搞垃圾分類,能說會道的黃壇口鄉女鄉長李燕琴,正在全力促成這件事兒。忙完這茬,她還要去黃壇源河邊走走,作爲這條河的河長,例行巡河也是她的重要工作。
衢州是浙江重要的生豬產地,高峯時飼養量突破760萬頭,排泄物讓許多河流淪爲垃圾河,也給地處錢塘江源頭的衢州拉響了生態警報。2013年,當地制定了嚴格的禁限養區劃分方案,李燕琴負責拆除管轄區內22000多平方米的豬棚。
在拆除豬棚的同時,李燕琴還和鄉、村幹部一起,積極幫助生豬退養戶轉產轉業,確保農戶轉產不減收。
作爲河長,每個月衢江區都會對李燕琴負責的河道進行水質考覈,所有考覈結果每季度一評,排名最後的河長要被區委書記約談,連續三次排名最後就會被通報批評甚至解職。
近年來,浙江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八八戰略爲總綱,推出了推動新一輪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特別是以治水爲突破口倒逼轉型升級,越來越成爲人們的共識,而建立省、市、縣、鎮(鄉)四級河道“河長制”,被認爲是落實這一重大決策的關鍵之舉。浙江全省共有6名省級河長、199名市級河長、2688名縣級河長、16417名鄉鎮級河長,再加上更加龐大的村級河長、民間河長,強大的河長隊伍,成了各地各部門協同治水、真抓實幹的組織者、落實者和責任者。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一個個長期存在、人們習以爲常的污染源被清除,一條條原本渾濁的河流逐步變得清澈。
【長興縣天能集團】
太湖之畔,中國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天能集團總裁張天任正在接待客人,作爲全國人大代表,他正和太湖沿岸鄉鎮水利專管員就太湖流域環境整治的建議進行商討。
張天任關注太湖流域治理已經很多年了。1988年,張天任靠5000元起家辦電池廠發家致富。與此同時,蓄電池行業也在當地迅速崛起,隨之而來的是鉛污染事件頻頻發生。有一天,憤怒的村民甚至放火燒燬了存放鉛酸電池的倉庫。
在當地進行的大規模蓄電池行業大整治中,天能幸運地留了下來。此後,張天任痛定思痛,投入鉅額資金對舊生產工藝進行改造,並建立循環經濟產業園,對廢舊蓄電池進行回收處理,實現了零排放。
從環境污染的肇事者,到環境保護的踐行者,在浙江,隨着轉型升級“組合拳”的深入實施和企業自身責任意識的不斷增強,護好一片藍天,養好一方碧水已成爲浙江企業家的自覺承諾。在縉雲好溪,一家大型造紙廠在當地報紙上刊登承諾:“若有造紙廢水直接排入好溪,就關停紙廠,永不造紙”;在餘姚,爲杜絕廢水臭氣污染問題,榨菜廠廠長宣大姐毅然關掉了年利潤達百萬元的廠子;在瑞安,一位五金企業老闆自掏腰包建立治水實驗室;在永嘉,當地企業家自發捐款6000多萬元,讓曾經被嚴重污染的姑溪河,恢復了往日的清澈。
【杭州市錢塘江】
每個月月初,錢塘江畔都會出現一羣“綠色的身影”,這是綠色浙江民間環保組織的志願者們來爲母親河“體檢”。
隨着公民環保意識的增強,公益環保組織和環保志願者越來越成爲推動生態文明的重要力量。“綠色浙江”這一15年前由大學生忻皓和他老師共同建立的環保組織,如今已擁有了27名專職員工,獨立的辦公地點和實驗室,還創立了“環境觀察”監督舉報平臺,成爲中國首家5A級環保社團。
每次採集完錢塘江的水樣,大家都會到這塊護江碑前看一看老汪。老汪,一位普通杭州市民,錢塘江護水志願者。2010年2月,肺癌晚期的他,生命進入了倒計時。在治療期間,他經常偷偷忍痛跑出醫院,騎上自行車,沿着錢塘江逆流而上,寫下護江對策和想法。
在老汪臨走前的幾個月,他終於矗立起錢塘江第一護江碑。上面沒有豪言壯語,只有一句話:“請不要向錢塘江扔垃圾,那是母親河的笑臉。”
“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爲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是習近平同志的殷切期望。爲了這份期望,無數普普通通的浙江人,不知疲倦,不畏艱難,不求回報;他們,都爲一個共同的目的: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夢想: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好環境不再是奢侈品,讓更多人在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重拾“幸福的祕密”……
【遂昌縣焦灘鄉焦樓村】
遂昌縣焦灘鄉有一道名菜——焦灘魚頭,身殘志堅的肖建富就是這道名菜的創始人。鮮美的溪魚用土竈燒製,稍翻滾後放入調料再加湯,出鍋時放入新鮮薄荷葉,一道美味的焦灘魚頭就燒製完成了。
美味的魚頭給肖建富的農家樂裏帶來了數不清的客人,這家小店一年的營業額達170多萬元。看着肖建富富了起來,村民紛紛效仿,如今村裏已開起了十幾家農家樂,形成了焦灘魚頭一條街。
【溫州市溫瑞塘河】
這不是皮划艇運動員,而是一位溫州市民正在上班路上。小船伴着晨輝在河面上悠悠劃過,累了就停一停,拿出手機來拍張照。在廖朝東眼裏,這幾年,塘河是大變了樣。劃過6公里的水路,目的地就到了。把皮划艇往單位的停車場裏一放,上班去了。
宛如城市血管的塘河變清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親近塘河,觸摸塘河,傾聽塘河的故事,享受塘河的饋贈……
【杭州市玉皇山基金小鎮】
在杭州玉皇山南工作的劉明曦,有個令人羨慕的工作場所。他工作的這座基金小鎮,有幾十幢鑲嵌於秀美環境中的小樓,駐紮着230多家金融企業,每天開開視頻跨國會議、分析投資行情,工作之餘到青山綠水間喝喝茶、享受各種美食,疲勞了還可以到室外的八卦田公園、白塔公園、海月公園裏去散散心、曬曬太陽,享受現代自然生活。
【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
在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文化禮堂裏,一場鋼琴比賽正在進行,村裏的老老少少同臺競演。年過七旬的史炳生、俞守明老哥倆組合,四手聯彈起《我們的田野》,奪得了比賽的特等獎。
居住環境變了,創業環境變了,發展理念變了,人們的心情也變了。
今天,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幹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要求,浙江人民正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八八戰略”爲總綱,意氣風發、堅定不移地朝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子繼續走下去。
十年艱辛,玉汝於成,十年探索,昭示未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一粒智慧的種子,她孕育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新理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一面鮮明的旗幟,她高揚着對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共生的不懈追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一條寬廣的大道,她通向的是天藍、地綠、水清,子孫後代可以永續發展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