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8月15日晚上,北方網新媒體記者再次深入事發地前沿,以及距事發地最近的泰達二中、泰達二小避難場所時,心情復歸平靜的爆炸親歷者再次回憶連日來的經歷,更多了一份理性和慶幸。從這些親歷者的口中你會發現,當突發災難到來時,我們不僅需要的是勇氣,更需要日常狀態下做好應災防災的知識普及以及演練。政府在出動各方力量施救的同時,我們每個人亦可以成爲自己以及他人的“英雄”。
事發時 我距現場300米
接連兩次爆炸後,張華值夜班的牀被一整面牆死死地壓在下面,因爲半夜上衛生間,54歲的張華受到了上天的眷顧,僅僅是被玻璃割傷了頭部。兩次爆炸後,張華纔回過神往外跑,他說自己讓老伴兒跑在前面自己斷後,儘量減少衝擊波對老伴兒的影響。在往樓外撤離的過程中,他看到另兩位值夜班的同事,被一面牆壓在了下面,頂着腫脹的眼皮與不斷流血的額頭,他用雙手將同事挖出來,因此雙手也負了傷。
“我丈夫一輩子是個謹小慎微的人,平常與人也不愛交流,沒想到這次事件中,他能這麼‘英雄’,這麼護着我更救出了兩位同事。”張華的妻子坐在開發區二小的避難帳篷裏,一邊爲張華扇着竹扇一邊爲他擦汗,“我想,我這輩子沒有嫁錯人。”
距離事發現場300米的張華,爆炸時他救了妻子與同事的命事發時 我距現場600米
楊柳躲在工廠廠房的一個三角區域內,再次聽到劇烈的爆破聲,這已經是第二次爆炸,距離第一次僅幾秒鐘的時間。工廠房頂上的吊燈已經墜落,由於燈泡瓦數巨大所以掉落後引發出明火。“這些是事發當晚我記憶最深的部分,事發突然來不及思考,逃跑路線是慣性的,躲在三角區域內是因爲平日裏,公司會定期組織防災應急訓練,所以面對災難雖然思想上出現盲點,但行動上並沒有打亂方寸。”楊柳告訴北方網新媒體記者,“晚上值夜班的人只有7個,事發後20分鐘,當晚值班班長開始找尋員工並清點人數,集合了所有人員後,我們一起往事發外圍撤離。”
在撤離的途中,楊柳看到了武警以及消防官兵車隊,不斷趕往現場。“同時,有傷員被從事發中心轉移出來,身上大面積灼傷,但是,你能感覺到搜救過程是有序進行的。”楊柳認爲,自己和同事此次倖免於難,離不開日常的應災避難演練。
事發時 我距現場2公里
開發區二中、二小距離爆炸點2公里,周邊散佈着居民區。因此,周邊很多居民事發後,第一時間被疏散到這裏。附近萬科小區的保安劉偉一臉稚嫩,北方網新媒體記者初見他時以爲他是高中生。“我今年21歲。”劉偉的聲音也透着稚氣。事發時,萬科小區的很多業主衣衫不整地逃往樓下,出現了擁堵的人流。
劉偉所在的保安室玻璃也被震碎了,所幸沒有受傷,他和另外幾個值夜班的保安,並沒有第一時間逃離這裏避難,而是組織好萬科小區的業主,保證人流的秩序讓居民逐步疏散到附近的開發區二小避難。“爆炸發生後,小區很多業主家的玻璃被震碎,水管也停水了,這裏暫時已經不再適合居住。”劉偉告訴北方網新媒體記者。
講述完他的經歷後,他尷尬地笑了笑:“爲啥採訪我啊?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呀。”記者也以微笑迴應他說:“在災難面前臨危不亂,還能守住自己的職責,這不也是‘英雄’嗎,英雄不一定是典型。”
記者手記:在採訪中,北方網新媒體記者被在避難所裏市民的勇敢與惜福所觸動。在採訪當晚,一對老夫妻剛剛辦理完收容點入住手續,工作人員爲其發放了應急物品,兩條毛巾、洗漱用品、臉盆、鋪在地上的薄褥子。工作人員走後,老夫妻和十幾個避難的市民擠在一間教室內,帶着滿臉倦容環顧四周的環境,默默地互相牽起了手。
“您是覺得這裏還有哪些地方不方便嗎?還希望我們能幫咱們再做些什麼?”北方網新媒體記者問。
“我和老伴兒已經很知足了,因爲,一切都是不幸中的萬幸。”老爺子眼裏泛着淡淡地淚光看着他的妻子,原本握着妻子的那隻手抓得更緊了……(北方網新媒體記者張赫洋 齊競竹 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