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 8月21日下午2點鐘,天津市測繪院的工作人員接到前線指揮部指令,再一次來到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現場,進行最新一次的遙感測繪。從事發到當天下午,他們已第6次深入爆炸核心區。
首次遙感測繪:逆風進入核心區
“當時,風向突然轉變,濱海高速高架橋方向核心區內的人員陸續向外撤離,但我們仍然迎風往高架橋下趕,按照原本的計劃,13日下午我們將在距離爆炸點直線距離400米的濱海高速高架橋下,開展第一次遙感測繪工作。”測繪院工作人員康雁麗對第一次進入核心區的危險狀況印象深刻。
由於事發突然,測繪院的工作人員屬於臨危受命趕往現場,每個人只戴着簡單的防護口罩。“說心裏一點兒不‘怵’那是瞎話。”天津測繪院遙感工程院總工程師吳正鵬回憶,“當時,現場還冒着濃煙,我們的六旋翼無人機在空中飛行了兩次,共一個小時,飛行範圍環繞爆炸點0.9平方公里,傳回的圖象都被濃煙覆蓋了。”
現場的測繪難度讓工作人員始料未及,“我參加工作十幾年,從沒遇到過這樣的場面,這屬於應急測繪範疇,和平日的工作有諸多不同。”但是,吳正鵬和前方的同事,還是將第一手的“天眼”資料傳回了後方,爲現場指揮部提供有力決策參考。
天津測繪院遙感工程院總工程師陳楚,從事測繪工作有10個年頭,在近些天的測繪工作中負責圖象的後期處理。13號下午,陳楚收到帶着濃煙的遙感影像,整個人不免頓了一下。“沒想到濃煙遮擋情況這麼嚴重,機器根本無法自動識別與連接所拍攝的各個區域,每個區域成像相差無幾,只能進行手動分析比對。”陳楚告訴北方網新媒體記者,“平日半小時就能自動生成的圖象,那一天,花費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因爲一切只能靠人工。”
最大面積飛行:覆蓋25平方公里
14日爆炸核心區煙霧減弱,測繪工作人員調來固定翼無人機,第二次進行遙感監測。“固定翼無人機飛行高度更高,飛行範圍也更廣。”陳楚向北方網新媒體記者介紹。
這一次,無人機的飛行範圍一下從0.9平方公里擴大到25平方公里,這也是連日來測繪範圍最廣的一次。當天,無人機飛行了40分鐘,將圖像傳回後方。“晚上8點鐘開始進行圖像後期處理,將各個區域拍攝好的成像連接繪製成圖。當所有工作全部完成,擡頭看看鐘表已經是次日凌晨5點多鐘了。”陳楚對當晚的工作記憶深刻,隨後,他帶着兩個“黑眼圈”跟車返回了市內。由於15日爆炸核心區內並沒有進一步變化,陳楚得以在當天休息一日。
“原本這樣的測繪工作屬於應急測繪範疇,但是,事發後這樣的應急工作已經成爲常態化工作。”陳楚說。這個有着10年工作經驗的測繪“老兵”,面對連日來的工作感受是“整個人繃得緊緊的”,因爲,這樣的應急工作不僅侷限於一天24小時,而是每天24小時。“但是值得。”陳楚補充道,“這些天社會各界不都是在24小時無條件付出嘛。”
一線測繪員心聲:工作像競賽但絕不能輸
“這些天,我們工作的緊張程度更像是一場競賽。但是,競賽可以有輸有贏,我們卻絕不能輸。”天津測繪院遙感工程院總工程師吳正鵬這樣談及自己連日來的感受。
確實,這些天遙感測繪無人機就像“天眼”一樣,隨時監控事發核心區以及周邊的各種最新動態,將最新資料傳送回來,爲救援及各項決策提供強有力的參考。“今天下午我們第六次深入現場進行遙感測繪,將現場車輛的清理狀況以及最新分佈狀況一併發回,各個援建單位就可以依照我們傳回的圖象,有針對性地進行現場清理。”吳正鵬說,“每一次測繪都像一次空中指揮,幫助事態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天津測繪院信息工程院工程師雷雨負責編寫遙感影像系統。“12日晚爆炸發生,13日一早我們幾個信息工程師就被召集起來,爲這次的遙感測繪編寫軟件程序,提供影像後期比對與座標分析等功能。”雷雨說,“整個程序編寫完成不到24小時,日常情況下一般要花半個月才能完成,這次的應急測繪真的是一場競賽,一場不能輸的競賽。”(北方網新媒體記者張赫洋 馬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