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8月22日,匡金枝亮相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新聞發佈會,具體解釋本次事故中“利用DNA技術對遇難者身源進行確定”的問題。23日,北方網新媒體記者再次見到了她。作爲天津市公安局物證鑑定中心的副主任,一級法醫官,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後,匡金枝立即帶領痕跡、法醫、毒化、理化、電子物證、照錄像等多個技術部門的43名技術員趕赴現場,第一時間投入緊張、危險、24小時不間斷地現場勘查與搜救工作。





“先期到達後,我們在現場主要進行現場屍體的分揀、識別、檢驗,相關檢材的提取等工作。後期又接到了指揮部的另一項任務,是對死亡人員統計及歸類,現場勘查痕跡物證拍照錄像固定,屍檢拍照攝錄等工作。”匡金枝說。
連日來,公安部專家及物證鑑定中心的技術人員多次出入爆炸中心現場。每次進入現場,勘查人員都要穿上密不透風的防化服,戴着厚厚的防毒面罩,在似火的驕陽下、舉步維艱卻又全神貫注地進行現場勘驗和物證檢材提取。每次從現場出來,脫下防護服,勘驗人員身上的衣服都能擰出水來,腳上穿的防化靴裏也能倒出大量汗水。
8月20日,在進入中心現場勘驗中,先後有3名技術人員出現中暑症狀,被緊急送至醫院進行處置,但其他的現場勘查人員仍然冒着危險繼續勘驗……
前方工作危險、緊張,後方工作也一點都不輕鬆。市公安局物證鑑定中心生物物證檢驗室副主任楊智介紹說:“在處理樣品的過程中,需要非常專心和細緻,沒有清醒的狀態很容易出問題。特別是要求‘隨送隨檢’的過程中,一般都是要求手工操作,單個檢驗,與之前受理案件可使用工作站自動化的方式不一樣。”


楊智解釋:“其實我們最擔心的是樣品弄錯以及環境污染。像‘一對一’比對,速度高,準確性強,但對檢驗物品要求較高,比如生前用過的牙刷、衣服,這種物證都屬於脫落細胞。每天脫落細胞很多,但具體某一個部位可能就是幾十個、幾個,所以要求檢驗靈敏度必須高。此外,檢驗這種樣品會有成功率。如果樣本過少,一次檢驗不出結果,還需要再增加量,再次檢驗。”
爲了快速比對,民警們有的遠赴外地抽取父母血樣,有的還要從人員生前的生活用品取樣。楊智回答:“由於個人生活用品都是分開的,而且與名字都能很好的對應,所以如果能從他們的物品中取樣是最快捷和準確的。”
“其實,我們這種工作是有流程的,這個流程必須自己獨立完成,一旦入手就最好不要倒手他人,那樣很容易出現錯誤。所以這次在分工上,三位帶隊人:生物物證檢驗室主任朱巍、副主任聶同剛以及我分別負責統籌過濾信息、技術把關和前後協調。”楊智說,不但是領導們全力以赴,所裏的技術人員也都不眠不休。
“在事故處置期間,我們的技術員很辛苦,比如我們這照錄像室的主任張景濤、毒化室民警金倩輝,8月15日,一個過54歲生日,一個過29歲生日,那都是在現場,拿着儀器、扛着攝像機、流着眼淚過的生日。還有李軍所長,負責統計遇難、失聯人員及家屬DNA比對等各種數據,那真是根本沒有時間吃飯,一刻不停地工作。”
民警徐小寧、馬妍家裏的孩子都很小,但都克服困難堅持工作。民警王斌,聽說事故發生後,直接把懷孕的愛人送回老家,安心回來工作。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堅守着。(北方網新媒體記者柴瑩 通訊員崔鴻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