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昨天下午召開第14場新聞發佈會。國家衛計委應急辦監察專員、應急辦副主任張國新介紹說,事故發生以後,國家衛生計生部門迅速啓動應急響應機制,天津的衛生計生部門也快速組織專家力量,以極高的效率在短時間內把事故傷員收治到各家醫院。
張國新介紹,根據現場救治的需要,累計從全國各地和軍隊系統調派了包括16個專業在內的80多名醫學專家,其中還有兩位燒傷科的院士、一位神經外科的院士。天津市也組織了180多名專家在一線指導傷員救治。這些天來,專家們與數千名醫護人員一線密切協作,連續作戰,夜以繼日地搶救傷員,爲救治工作付出了極大的艱辛和努力。
張國新說,傷員救治工作總體進展順利,在院傷員的傷情總體見好,經過全力救治,大部分危重傷員已經轉危爲安,近170名傷員順利出院。目前,傷員救治康復、心理疏導等各項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
張國新說,下一步,國家衛生計生委將繼續保持工作力度不減,專家力量不減,全力支持天津市衛生計生部門實現最大限度減少因傷死亡和致殘。
對重傷員一對一進行救治
在昨天的新聞發佈會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復興醫院院長、國家衛計委爆炸事故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席修明介紹說,目前大部分傷員都逐漸轉危爲安,針對不同的傷員制定了不同的治療方案,也已取得初步成果。
席修明是受國家衛計委委託,第一批來到天津參加傷員救治的專家之一,他介紹說,“事故發生的凌晨,我們7位專家就坐第一班火車趕過來,當天就有三十幾位不同專業的專家陸續到達,很多專家都參加過一些重大事故災難的救援工作,非常有經驗。”趕到現場以後,專家組馬上組織了會診、巡查,天津市的39家醫院共收治700多個傷員,從這些傷員中挑出重傷員,由專家一對一地針對受傷特點進行救治。
“經過我們初步篩查,發現這次爆炸事故傷情以兩類居多,一個是顱腦損傷,另一個是燒傷。”席修明介紹,此次事故衝擊波的爆震力量非常大,所以顱腦損傷、重型顱腦損傷的病人比較多。此外,還有很多燒傷,而且和一般的燒傷不太一樣,因爲爆震很多燒傷的傷員同時伴有多發性骨折,給救治帶來更多困難。
生還者韓鳳羣無中毒跡象
在昨天下午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復興醫院院長、國家衛計委爆炸事故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席修明介紹說,爆炸事故發生後60多個小時救出的傷員韓鳳羣,在其血樣、尿樣等樣本經過毒理專家分析後,22日得出結論:沒有任何中毒現象。目前患者生命體徵平穩,神志清楚,可以進食。
席修明說,韓鳳羣是爆炸現場最後一名被發現的生還者,被發現時深度昏迷、脫水,高燒到39℃多,還有多發的肋骨骨折,同時伴有骨盆骨折、顱骨骨折。專家組跟着救護車到達254醫院,一起進行了現場復甦的搶救。經過一天一夜的奮力搶救,第二天病人完全清醒。
“因爲現場有很多劇毒物質,傷員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在現場停留了60多個小時,會不會有一些中毒的情況?爲此,我們專家組馬上就請到了一些有關毒理的專家進行檢查。”席修明說,“我們把他所有的血尿標本及時地送到國家最高水平的毒理研究所,進行毒理化驗。報告顯示,傷員沒有任何中毒跡象,現在康復得很好,已經可以進食。”
各特徵污染物均未出現超標
在昨天下午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市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鄧小文通報了環境監測的最新數據。他介紹,8月22日,事故現場周邊共佈設環境空氣監測點位18個,水環境監測點位42個,地下水環境監測點位1個,海水環境監測點位6個,持續24小時不間斷檢測。
在事故特徵大氣污染物的監測方面,8月22日0時至24時期間,共現場採集空氣樣品216個,監測項目爲氰化氫及揮發性有機物。檢測結果顯示,事發地警戒區外10個環境空氣監測點位和8個環境空氣流動點均未檢出新的特徵污染物,各點位各項特徵污染物濃度均未出現超標。
在水質監測方面,8月22日水質監測點位共42個,其中警戒區內點位26個,警戒區外點位16個。監測結果顯示,共有30個點位檢出氰化物,其中6個污水點位超標,均位於警戒區內。警戒區外8個地表水點位中,3個點位檢出氰化物,最高檢出0.013毫克/升,相當於地表水五類標準的6.5%。目前所有氰化物超標廢水仍全部封堵在事故區域內,未經處理達標不外排。此外,事故區域臨近近岸海域6個海水監測點位,氰化物均未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