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即將舉行的勝利日閱兵式上,由武警北京總隊組成的升旗儀式護衛方隊將是首支亮相的方隊。伴隨着70響禮炮聲,他們將用4分20秒,走完從紀念碑到國旗杆基座227米距離,準時開始9月3日上午10點的升旗儀式,由此拉開閱兵序幕。在此次大閱兵中,武警部隊的摩托車禮賓護衛隊將作爲受閱地面部隊的“排頭兵”,護衛抗戰老兵乘車方隊首發出場。同時,武警官兵們還將擔負抗戰英模部隊方隊、武警反恐突擊車方隊、禮炮鳴放、軍樂演奏等任務。
如何做到護送國旗時間分秒不差?如何讓護旗方隊在紅地毯上走出響亮的氣勢?如何保證摩托車方隊駕駛零失誤?近日,記者走進閱兵訓練基地,實地目擊武警部隊官兵訓練,採訪他們訓練背後的故事。
升旗儀式護衛方隊
護旗完畢後“紋絲不動”3小時
此次抗戰勝利閱兵升旗儀式和平日相比有一定變化。按規定,重大閱兵活動時,升旗儀式由早間升旗改成上午閱兵活動開始前,當天升旗儀式將在上午10點準時開始。
擔任此次抗戰勝利閱兵升旗儀式的護衛隊由200名官兵組成,年齡在17歲到25歲之間,新兵人數佔51%。
屆時,方隊將從紀念碑北側平臺出發沿中軸線向北行進至國旗杆基座,需要進行齊步和正步的步伐變化。隊員需要在4分20秒內走完227米的距離,準確走出253步,其中正步121步。
到達國旗區後隊伍從中間分開向兩邊走,形成6列橫隊面向天安門站立,護旗組將國旗交給升旗手進行升旗,升旗儀式需要56秒,護衛隊站立3個小時直到紀念活動結束,全程要求紋絲不動,是所有閱兵方隊中站得最長的一個方隊。
此次閱兵方隊中,該方隊具有地形最複雜、路線最長、動作變換最多等特點,需要經下臺階、轉彎、上臺階幾個地形變換,行進過程中需要進行多次步伐變化,包括正步、齊步、踏步,動作涉及持槍、託槍、舉槍。在無踩點音樂情況中,要和70響禮炮精準配合,炮響出發,炮停到位,行進時間分毫不差。
閱兵專用訓練車高2.6米
訓練場上,教練員乘坐約2.6米高的閱兵專用訓練車從高處俯視隊伍的排面,一發現有個別隊員姿勢不標準,和隊伍隊形不一致的地方,便會及時用喊話器提醒調整軍姿。
據現場教練員介紹,站在高處檢查方隊主要有幾點考慮,一是高處輻射較遠,方便統一下口令時隊員能更快地接收;二是由於隊員託槍時槍比人高出一米,站得高可以更好判斷是否整齊;三是場上隊列有16列,距離較遠,使用訓練車,可以提高教練員指導訓練效率。
“此次閱兵訓練標準更加精確,講究科學訓練,沒有‘大約’這個詞。”升旗儀式護衛方隊總教練邱亮說,以前向前擺臂要求大約30釐米,現在方隊直接用尺子量好,定位了就不能動,說30釐米就是30釐米。同時,踏步也有要求,正常情況下是原地踏步腳尖離地15釐米,而閱兵訓練要求在以往的基礎上再擡高5釐米,爲20釐米。
鞋跟增硬度讓腳踏聲更響
整個方隊有2名口令員,他們要在禮炮聲中踩住點,在天安門廣場上喊出響亮口令,讓200名官兵都能聽見,這對口令員來說是一個挑戰。每天早晨5點半起牀,口令員需要提前起來練嗓子,從發氣、發音,再到練節拍、節奏、腔調。
“喊多長、哪個地方是強音、哪個地方是弱音,用什麼節拍,都有規範。”邱亮說,口令員必須聲音洪亮,讓整個方隊能夠聽到他的聲音,低音到高音要清晰明確,掌握的時機要恰到好處,在行進步子中,口令要下得準,哪個腳起,哪個腳落,起的時候是腳跟起,落的時候是腳掌上落。“口令要與禮炮響那一刻的時間點錯開,不然所有人都聽不見就麻煩了。”
由於這段227米的路面全程鋪上紅地毯,平日常人在地毯上走路都沒有聲音,如何才能走出“落地紮根,踢腿帶風”的氣勢,是方隊一開始就要解決的問題。據邱亮透露,除了平常標準訓練外,隊員要通過加重腿部沙袋重量,來加強腿部功夫訓練。“馬靴本來就很沉,鞋跟平常的硬度用專業術語說是在65到75之間,爲此我特地讓廠家加到85,可以讓腳踏聲更響。”
花絮
戰士皮靴廠家量身定製
邱亮回憶,集訓一開始,戰士們第一次穿上重達3.8斤的鞋靴時,200人中有104人腳跟都磨破了。由於齊步走要用到腳跟,踢正步要用到前腳掌,齊步走腳腕需要翹起來,皮靴的腳後跟、腳底板、腳腕等部位磨損最爲嚴重。爲了方便戰士們訓練,方隊請來製鞋廠家現場給戰士測量,根據自己腳的大小、腿的粗細、腳的形狀,進行量身定製。
方隊一排排長朱維遠坦言,整個訓練最難的課目是正步,正步首先要從擺臂、抱腹踢腿、踢腿擺臂分步驟進行訓練,其次在擺臂使用器材上,特別加強原地擺臂,採取綁沙袋、拉線等措施卡高度、卡距離,行進還要按1步75釐米精確進行。
其次是託槍,重約7.5斤的槍單手拿起來就不太容易,但要求動作具有爆發力就更困難,持槍離身體多遠、放在身體哪個部位、多快速度,這些都是有標準的。“平常通過訓練要求一個動作一分鐘60次,通過練啞鈴、俯臥撐、單雙槓,來加強力量訓練。”
摩托車禮賓護衛方隊
摩托車方隊首次亮相閱兵式
8月27日,記者走進摩托車禮賓護衛方隊訓練場,在轟鳴的馬達聲中,一輛輛國產春風650G型摩托車閃爍着警燈呈“箭陣”形整齊排列,平均身高1米85的隊員頭戴白色頭盔、腳穿鋥亮高筒馬靴、身着橄欖綠禮兵服,成爲一道亮麗風景線。
這次紀念活動,禮賓方隊隊員駕駛國產春風650型摩托車,車重265公斤、長2.25米、寬1米,猶如一羣威武雄獅馳騁在閱兵廣場。此次“箭陣”方隊中間,官兵們護衛的既不是國家元首,也不是某國政要,而是曾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支前模範和英烈子女。9月3日,他們將乘坐國產新型敞篷車,在45輛武警摩托車禮賓護衛下,緩緩駛過天安門,接受來自各方的崇高敬意。
整個車隊在抗戰老兵和支前模範兩個方隊前呈雙“V”字形部署16輛摩托車,中間成“V”字形部署9輛摩托車,兩側呈一路隊形各部署8輛摩托車,後面4輛摩托車押尾。
“一般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元首護衛規格是11車,這次閱兵護衛規模是國賓護衛隊有史以來最高規格的護衛隊形,體現了國家對抗戰老兵的尊重。”方隊領隊吳萬濤說,建國以來的14次閱兵,都沒有摩托車方隊參加,此次是兩輪摩托車第一次參加閱兵,也是第一次由45輛摩托車和30輛敞篷車混編共同參閱,而且是作爲受閱地面部隊首個出場的方隊。
在9月3日當天,作爲受閱地面部隊“排頭兵”,武警摩托車禮賓護衛方隊45名隊員將需用時4分41秒56首發出場,護衛抗戰老兵乘車方隊走完783米。
發動機轉速錶指針改爲數字
走進摩托車禮賓護衛方隊營門,映入眼簾是一面“滿目瘡痍”的手套牆,每隻手套下面是隊員的名字和閱兵格言。據戰士介紹,這是他們在訓練初期磨損的56隻手套,這些手套當時只使用了不到20天時間。“看着自己曾經用過的手套,更能激勵我們要更努力去完成護衛任務。”
閱兵護衛時,摩托車護衛時速爲10公里,前後車距保持在1.5米,行駛在公路中心線上的前導車左右偏線不超過5釐米。猶如一隻“蝸牛”在爬行,完全沒有想象中的“風馳電掣”。
有摩托車駕駛經驗的人都知道,作爲兩輪交通工具要保持平穩不倒,速度是關鍵,速度越快,車越穩定。但如何在騎行中保持慢而不倒呢?
“剛接到要慢騎的任務時,情緒有所起伏,有種像天花板捅不破的感覺。”吳萬濤說,既然一時難以實現,那就尊重規律,先快起來,掌握車性,再慢下來,掌握穩定。每個人先道路騎行3萬公里,再回到操場訓練。
針對車輛低速難駕控,方隊特地聯繫廠家將發動機轉速錶由指針式改爲數字式,便於調控車速,同時調整車輛電腦控制系統,保證怠速行駛不熄火,降低輪胎壓強,增大車胎觸地面積增強穩定性,此外,採取每天穿插定速定量進行騎線駕駛和通過獨木橋的訓練,要求每名隊員每天直線行駛不少於5000米,在反覆訓練中提高低速平穩駕駛能力。
對話
將軍參與閱兵展示部隊正能量
人物簡介:徐平,武警部隊抗戰英模部隊方隊將軍領隊,武警北京總隊副司令員,少將。
記者:和20歲的年輕人一起訓練有壓力嗎?
徐平:此次閱兵將軍領隊要求是現役將軍,根據個人身體狀況,看是否能適應閱兵。我原來是負責作戰訓練的,剛接到這個任務時很忐忑,心裏沒有底。困難我是不怕,主要還是肩上擔負的責任比較大,作爲將軍領隊,要帶領部隊經過天安門廣場,還要下口令,全世界都看着,壓力確實比較大。
這次武警部隊抗戰英模部隊方隊屬於端槍方隊,和抱槍方隊有一定區別,端槍方隊一旦領隊下錯口令,後面部隊的槍就端不出來了,因此下口令要嚴格標準。同時,敬禮動作也改變了過去的習慣動作,比抱槍方隊要多踢2步正步才能上手敬禮。
記者:集訓3個月最難的是什麼?
徐平:集訓沒有任何技巧,全憑苦練。3個月封閉訓練,我瘦了七八公斤,從外觀上能直接感覺到帽子大了,以前穿的衣服有點緊,現在衣服都寬鬆了,得重新訂做了。
我一直喜歡健身,在以前的肌肉練習中,胸大肌、肱二頭肌太大,來到閱兵訓練場帶來了麻煩,立正站軍姿的時候胳膊容易夾不緊,敬禮的時候手就夠不着,長時間站立,胳膊都僵硬了,手臂也都麻木了。有時
候站時間長了,甚至會犯困。我會經常用手使勁兒掐一下大腿,現在腿上還有一片紫。三個月過去了,如今這些動作對我來說都不是問題了。
記者:與作戰訓練相比,閱兵訓練有何不同?
徐平:以前我帶過雪豹突擊隊,訓練要求動作靈活,戰士要經常摸爬滾打,不需要你身體長時間保持軍姿,身體隨時可以動,與閱兵訓練完全不同。
這次訓練先從基礎動作開始,每天數個小時,剛開始腰痠背痛有點吃不消,但誰也不甘落後,堅持到底。三個月下來,最切身的感受是找回了最初當兵的感覺,整個人都變得更精神了。
記者:你如何看待將軍領隊首次參加閱兵?
徐平:領隊更多體現的是一種表率作用和責任擔當,需要我們身體力行去影響到部隊戰士,把帶兵打仗落實到位。領導就是研究如何打仗、怎麼帶兵的,這次我們將軍領隊上一線、打頭陣,體現的是一種正能量,也是把軍隊將領的精神風貌展示出來。此次武警北京總隊有3個將軍參加了此次閱兵,作爲將軍代表,我們爲能夠擔負這樣的重大任務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