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事故發生後,在各項救援行動中,心理援助成爲重要內容之一。有人覺得,直面災難的消防人員、犧牲人員的家屬、高強度工作的醫護人員、直接受傷害的傷病員等最需要心理上的幫助。其實,經歷了這次變故的居民,特別是一些還沒有到懂事年齡的孩子,也會出現心理問題,他們也需要有人來安撫自己的情緒。幾位心理諮詢師給出了這些天來心理諮詢的典型案例,如果您也被相同的問題所困擾,不如來聽聽心理諮詢師的建議。
案例一 “裝”出來的堅強不能給孩子安全感
張珊(化名)的家,就在爆炸事故發生地點附近的小區。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可孩子總是驚恐地大哭。張珊也很焦慮,特別擔心孩子這麼小經歷這樣的事情會影響她的心理髮育。她在辦理臨時安置補貼的時候,發現有心理志願者在現場,就帶着自己的焦慮來尋求幫助。
張珊找到了心理師張怡菊,把自己的擔心說了出來。張怡菊安慰着這位年輕的媽媽,告訴她事情發生時巨大的聲響、家長的驚慌,都刺激到了孩子,孩子有恐懼,她聽不明白家長的解釋,所以就反映到了身體上。家長很緊張、焦慮,可是,又不願意讓寶寶看出來。這樣“裝”着平靜,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家長越是表面上不停地說,不怕,沒事,越讓孩子覺得不安。所以,爸爸媽媽要調整好自己。
建議:多陪着孩子,儘量多擁抱,媽媽的懷抱是孩子最安全的地方。不要總是對寶寶說“不怕了”。在孩子睡前,撫摸着孩子,給孩子講故事,當孩子問到現在的環境時,要特別堅定地告訴孩子,這裏很安全,爸爸媽媽在身邊。
案例二 心理呵護需要持續進行
濱海新區團委目前已經設立了心理援助服務站,每天打熱線和前來諮詢的居民比較多。在這裏提供服務的良友心理諮詢中心專家韓章榮介紹:“居民主要的表現還是恐懼、擔憂。有些人怕聲響,有些人不敢在高層的房子裏住。不能聽到消防車汽笛的聲音,不能看到關於爆炸的畫面。”
建議:心理援助服務站現在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心理的應激處理,安撫他們。利用了音樂治療、放鬆體驗等方式,對一些單位還進行了團體輔導。當事人經歷過爆炸事件之後,應激性心理如果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就可能在潛意識裏面紮根,將會影響後續的正常生活。所以,及時輔導是必須要做的。“而後期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持續性心理援助的方案我們也正在制訂中。”
案例三 特殊環境下工作有點“透不過氣”
有一位媒體記者,在採訪的時候對心理諮詢師說:“事發後不久就到了現場,看到了搶救的場面,接觸到很多傷員,後來,又接觸到失去親人的家屬,心情特別沉重。後來,又怕空氣中有污染物,周圍的人也比較緊張。所以,晚上開始做噩夢,會突然驚醒,出汗,心慌,呼吸不順暢。”
天津市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師屈利老師表示,醫護人員、記者、志願者、社區工作者等,現在工作強度很大,他們一邊要保持好的職業狀態,要爲他人服務,還得面對自己內心產生的焦慮和緊張,所以,這些人員也特別需要心理援助。
建議:屈利告訴這位媒體人:“接觸到這些,再加上工作勞累,出現身體上的反應是正常的,這不是你有病,不是精神出了問題。”屈利從改變他的認知來緩解他的情緒,同時,也教了這位記者一些放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