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重溫70年前那段波瀾壯闊、氣勢恢弘的抗日戰爭史,我們愈加被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的堅強意志、政治智慧和領導藝術所折服。不容置疑,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奪取抗戰勝利的關鍵所在。
通過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偉大的使命需要偉大的擔當,偉大的擔當需要偉大的胸懷。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肩負起團結引領中華民族進行抗日戰爭的歷史重任,就在於她堅持以民族大義爲重,顧全國家大局,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爲全民族抗戰的領導核心和中堅力量。
不計血海深仇,倡導促成國共合作。歷史上,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有過合作,也有血海深仇。但在民族矛盾上升爲主要矛盾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爲重,主動放下仇恨,促成國共合作。在1935年12月召開的瓦窯堡會議上,毛澤東同志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全面闡述了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策略,實現了由抗日反蔣向逼蔣抗日的戰略轉變。1937年9月公開發表《中國共產黨爲公佈國共合作宣言》,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這也意味着以國共合作爲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堅持有理有節,鞏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戰時期,由於國民黨頑固派存在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險,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政策。所謂聯合,就是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儘量爭取國民黨內外的愛國力量。所謂鬥爭,就是針鋒相對地同頑固派的反共摩擦挑釁、妥協投降陰謀作鬥爭,使它投降投不了、反共反不成,繼續留在抗日陣線內。最典型的是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可以說,中國共產黨有理有節的鬥爭,有力地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通過號召和領導全國人民抗日救亡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旗幟引領方向,旗幟鼓舞鬥志。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很快佔領了東北三省,而國民黨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在民族危難時刻,中國共產黨義無反顧地舉起抗戰大旗,走在抗日愛國運動的最前列。
最早發出全民抗日宣言。從九一八事變起,中國共產黨就堅決主張抗戰,樹立了民族解放的光輝旗幟。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爲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響亮提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東三省!立刻撤退佔領東三省的陸海空軍!自動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之後,通過《中央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對日戰爭宣言》等決議和宣言,深刻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變中國爲獨佔殖民地的野心,反覆批判國民黨政府對日不抵抗政策的賣國投降實質,號召全國人民起來武裝反抗、救亡圖存,把日本侵略者驅逐出中國。
率先領導東北抗日鬥爭。九一八事變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就召開緊急會議,作出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的六項決定,發表《中共滿洲省委爲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9月21日,中共滿洲省委再次召開會議,作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及目前黨的緊急任務》的決議,要求各地黨組織一面創立黨直接領導下的抗日遊擊隊,一面採取切實步驟領導與援助各地抗日義勇軍,而且派了許多共產黨員和進步羣衆到義勇軍中去工作。在領導東北抗日鬥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北起小興安嶺、南至長白山和鴨綠江畔、西起遼河、東到烏蘇里江的廣大地區,縱橫馳騁,殲滅大量日僞軍。中國共產黨率先領導的東北抗日鬥爭,其重大意義不僅僅在於打擊日軍的軍事價值,更重要的是爲整個中華民族樹立了抗日的精神旗幟,鼓舞和激發了全國人民乃至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抗日愛國熱情。
通過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根據敵我力量對比,在敵人後方放手發動羣衆、武裝羣衆,創造性地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開闢廣大敵後戰場,不僅有力配合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戰場,而且爲抗戰勝利積蓄了決定性力量,使敵後戰場成爲抗日戰爭的主戰場,爲取得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廣泛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廣泛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先後建立晉察冀、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並鞏固陝甘寧邊區。到1940年,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加上陝甘寧邊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已擁有1億人口,超過當時全國人口的1/4,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着日益重大的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遊擊戰,有效配合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的作戰,迫使日軍不得不將原先用於進攻的大量兵力轉用於保守其佔領區,從而阻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據統計,到1940年,日本中國派遣軍一半以上的兵力用於對敵後戰場作戰。
組織指揮一系列戰役戰鬥。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不僅動員和組織全民族掀起抗日愛國運動,而且組織指揮一系列戰役戰鬥,大量殺傷日軍,取得不少輝煌戰績,打出了人民軍隊的軍威。各個敵後抗日根據地在創建之初就遭到日僞軍的圍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進行了堅決反擊。比如,1937年12月,晉察冀根據地軍民粉碎敵人南北兩線七路圍攻,斃傷日僞軍1000餘人,取得反圍攻作戰的勝利。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軍105個團20多萬人發動“百團大戰”,對華北日軍開展了大規模進攻作戰,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多次,斃傷日僞軍約3萬人,在抗日局面低沉時振奮了全國民心。
組織開展軍民大生產運動。1941年前後,日軍反覆“掃蕩”並實行“三光”政策,企圖毀滅抗日根據地的生存條件,敵後抗日根據地面臨空前嚴重的經濟困難。面對嚴峻形勢,中共中央強調必須走生產自救的道路。1940年12月25日,毛澤東同志指出:“認真地精細地而不是粗枝大葉地去組織各根據地上的經濟,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是長期支持根據地的基本環節。”並提出了根據地建設和大生產運動的基本方針,如實行以農業爲主的農業、畜牧業、工業、手工業、運輸業、商業全面發展的方針,統一領導、分散經營的方針,努力生產、厲行節約的方針,等等。各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爲度過嚴重困難、支持敵後長期戰爭、奪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通過認識和把握抗戰規律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科學總結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獨立自主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現實目標結合起來,把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結合起來,形成了指導抗戰的正確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
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闡明抗戰勝利的必然性。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深刻揭示了中國抗日戰爭必須經過持久抗戰才能勝利。他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日雙方的特點是:日本是個帝國主義強國,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日本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等等。正是這些特點決定了日本的進攻能在中國橫行一時,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但經過長期抗戰,最後勝利屬於中國。
以前瞻敏銳的遠大政治眼光描繪抗戰勝利的路線圖。《論持久戰》明確指出,抗日持久戰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才能取得最後勝利。經過三個階段,在雙方的力量對比上,中國必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而日本則必將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其中戰略相持階段的時間將相當長,遇到的困難也將最多,然而它是整個戰爭轉變的樞紐。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毛澤東同志對游擊戰爭的重要戰略地位和方針作了詳細論述,爲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提供了科學的基本遵循。
用科學軍事理論鼓舞全國軍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不僅指明必須持久抗戰才能取得最後勝利,而且提出一整套動員人民羣衆,在持久戰爭中不斷削弱敵方的優勢、生長自己的力量、以奪取最後勝利的切實可行的辦法。抗日戰爭開始不久、許多人對戰爭將如何發展還不甚明瞭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就清晰地描繪出戰爭發展的全過程,回答人們頭腦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科學論證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闡明瞭爭取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批判了對於抗日戰爭的種種錯誤認識,才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廣大人民,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軍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