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17歲參軍,參加過戰鬥百餘次,在戰場上流過血、負過傷,甚至與死亡擦肩而過,抗日老戰士劉欽生平最難忘的還是在游擊隊“打鬼子”的那些事兒。9月3號,劉欽將作爲天津地區唯一的抗戰老兵代表,被邀請參加在天安門舉行的中國人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
“我非常激動,非常感動,非常高興!”說起將要去北京參加閱兵式,老人眼裏閃着光,嗓音洪亮地連用三個“非常”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這也是他第七次去天安門參加閱兵式,爲此他已有好幾個夜晚失眠了。
當年的“小八路”,今年已95歲高齡,老人雖兩鬢斑白、額頭滿皺,但身體硬朗,舉手投足間仍盡顯幹練與機警,尤其是眉宇間透溢出的與生俱來的那股子軍人氣勢,依然咄咄逼人。老人摸着稍顯花白的頭髮,用他樸實無華、夾雜着河北方言的話語,回憶起當年“摸”敵炮樓、擊斃漢奸中隊長的故事,仍顯得十分激動。
“打鬼子:
讓他成爲“小八路”
劉欽1921年出生於河北省辛集市馬蘭村。1938年,日軍大舉南攻,在他的家鄉滅絕人性地燒、殺、搶、掠。17歲的劉欽親眼看到敵人無惡不作,從而點燃了他內心復仇的怒火。
當時,劉欽的家鄉已開始建立抗日武裝。懷着對侵略者的滿腔仇恨,劉欽鐵了心要參加區裏的抗日遊擊隊。可幾次找到區上,人家就是不肯要,說他個子太小連馬槍都背不起來。後來,由於劉欽經常幫助游擊隊摸情況、通風報信,參加過幾次“打鬼子”的經歷,游擊隊的同志們對他漸漸熟悉,同時在他舅舅的幫助下,劉欽打鬼子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一生難忘
三次“打鬼子”經歷
劉欽老人一生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戰鬥百餘次,要問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老人說,有三次“打鬼子”的經歷讓他終生難忘。
“第一次是,1940年8月,我參加了歷時四個多月、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老人說,當時,作爲機槍班班長的他首戰“娘子關”車站及附近之敵,破壞日軍交通運輸和通信設施,繼而協同兄弟部隊打擊駐紮在蔚縣上社、下社的日僞軍。
由於跟日本人打了一個遭遇戰,“當時我小肚子上捱了一槍,傷口不是很深,治療不到一個月就好了。”老人笑着說,“傷得最重的不是這個,而是左胳膊。在一次巷戰中,子彈穿過左胳膊把骨頭打成了粉碎性骨折。”老人捋起衣服,記者看到他這隻受傷的胳膊有些畸形,“當時醫療水平有限,藥物匱乏,這是傷口反覆感染造成的,所幸後來經過療養這隻胳膊還能正常活動。
第二次“打鬼子”的經歷是在1942年5月,尚未痊癒的劉欽又參加了冀中軍區對日“五一反掃蕩”等戰鬥。當時,日軍從華南調集軍隊由南向北開始大規模掃蕩,我軍晉冀魯豫主力部隊已轉移至鐵路以西山西省境內。“當時形勢非常緊張,我是帶傷返回冀中軍區的。”1943年6月,劉欽被正式任命爲小隊長,他組織所屬人員堅持對敵頑強作戰,機動靈活地採取夜襲戰、伏擊戰、地雷戰等游擊戰術。
第三次“打鬼子”是解放張家口戰役。1945年8月,已在冀中軍區49區隊任連長的劉欽,參加瞭解放張家口戰役的對日作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黨中央和毛主席發出號召和命令,要求解放區武裝部隊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晉察冀軍區也要求全區部隊立即向北平、張家口等城市進軍,接受日本投降。但張家口日僞守軍,拒不投降。”
劉欽說,戰鬥開始後,兄弟部隊指戰員奮勇衝殺,經過2個多小時的戰鬥,將敵軍的5個碉堡攻克;緊接着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該部隊猛衝下山,直插東山坡的“日本駐蒙疆大使館”,將其佔領。劉欽所在部隊積極配合戰鬥,並向張家口火車站和日軍荒井指揮部發起攻擊。經過反覆爭奪,終於佔領了火車站,並攻入荒井部隊營房。
“我們連續打退了敵人的十多次衝鋒,不久日軍便開始撤退。”作爲策應作戰的部隊,晉察冀軍區部隊先後收復涿鹿、尚義、康保、崇禮等縣城。此役歷時3天,殲滅日僞軍2000餘人,是八路軍、新四軍在大反攻中收復的第一個省會城市,鼓舞了鬥志,爲我軍進軍東北創造了條件。
結緣閱兵
是人生最榮幸的事
進駐張家口後,劉欽所在隊伍擴編爲張家口市衛戍部隊80團,後來在張家口戰鬥了一年多。1946年8月,他調回冀中軍區,因爲身體受傷的原因,他被任命爲作戰參謀,也因此與閱兵結緣。
因爲在北京軍區作戰訓練部教育處軍訓科工作,劉欽從1949年國慶大閱兵開始,便被抽調到天安門閱兵指揮部,並先後六次完成了光榮而艱鉅的閱兵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劉欽曾榮獲抗日戰爭“三級獨立自由勳章”、解放戰爭“三級解放勳章”,他的先進事蹟被中共黨史人物傳編著委選入《開國將士風雲錄》書中,並或贈“開國將士”精緻匾牌。
作爲9月3日閱兵式中抗戰老兵乘車方隊的一員,劉欽說,與過去那些年他組織閱兵訓練不同,這次他是要坐上閱兵車受閱的。如今,劉欽當年並肩作戰的好多戰友已相繼離開人世,“這次去天安門廣場參加閱兵,不僅是完成我自己的心願,也是替逝去的戰友去看一看國家和軍隊的強盛。”劉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