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同一天發生的兩件事令人深思:山東榮烏高速濱州段一輛運雞貨車傾翻,數萬只小雞遭村民瘋搶;西漢高速西安至漢中方向一輛貨車發生側翻,數十噸桃子散落一地,交警和附近羣衆把桃子撿起歸還。
同樣是貨車側翻,結果大不相同。這些年,搶蘋果、搶雞蛋、搶麥子的鬧劇頻頻上演,輿論多有批評:“搶了東西、丟了文明”,但哄搶現象仍然時有所聞。與之相對的,心存良善者在相同情形下爲他人提供無私的幫助,讓人心頭一暖。表面上看,哄搶與幫拾只在一念之間,實際上是一場長期的較量。有人搶、有人幫,箇中原因恐怕不能簡單歸咎於素質的高低、道德的好壞,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搶的心態何以形成?幫的動力從何而來?
搶,暴露出的是價值觀念扭曲;幫,則是基於理性的判斷。如今,買幾斤水果、囤一點物資並不是什麼難事。這種情況下還要哄搶,只能說明在一些人的觀念中佔小便宜已經成爲一種習慣,在蠅頭小利面前,是非曲直不重要了。與此相反,面對身處困境的事主,幫忙的人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知道“勿以惡小而爲之”“不義之財不可取”、與人方便也是與己方便,迅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搶,折射出的是規則意識混亂;幫,則是敬畏規則的體現。搶,說到底是一種無序行爲,其根源在於藐視規則。當規則意識缺失時,秩序必然混亂;當規則不被大多數人遵守時,人們就失去了標準,很容易盲從。不難發現,哄搶的時候大多是成羣結隊、爭先恐後;哄搶之初都有一兩個帶頭人。這是出於一種自利,人們在目睹他人不遵守規則之時,自己將變得隨意與盲目,也會萌生相同的念頭,最典型的例子即是“中國式過馬路”。反之,敬畏規則,就意味着恪守信念、相互幫助、彼此尊重、和諧共處。其實,在貨車側翻後,很多人在哄搶還是幫拾之間是搖擺不定的,這時如果有人帶頭幫拾,相信能夠喚起大多數人的規則意識。
搶,體現的是法律觀念淡薄;幫,則是恪守法律底線。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9條規定: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刑法》第268條規定:聚衆哄搶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對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的,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並處罰金。法律條文白紙黑字,但一些人並不知道,或者知道了又有數額較小、法不責衆的心態。事實上,聚衆哄搶,甚至在執法者干預下仍不收手,不管是無知還是無畏,都已經超出了道德譴責的邊界,理應受到法律制裁。人們常說,文明是道德自律與法律約束共同作用的結果,文明的自覺性需要一定的懲罰和防範手段來維繫。用道德約束自己,以法律規範行爲,正是一些人向善的力量所在。
讓聚衆哄搶止於文明法治,讓幫拾精神發揚光大,一方面要通過文化的浸潤、道德的薰陶,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一方面要運用法律武器守住紅線,提升人們的規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