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新之謂盛德。』創新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四大發明』加快了世界走向現代文明的腳步,為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善於學習、善於繼承的習近平總能將創新很好地融在他的所有工作中,在他的講話中經常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一中華歷史名言。在延川縣梁家河村他帶領群眾創新沼氣池;在正定他創新旅游業發展,創新發展『半城郊型經濟』;在寧德他創新出『四下基層』工作法,創新出擺脫貧困的理論與實踐;在浙江他帶領全省乾部群眾全面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將創新貫穿在全省工作的方方面面;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全黨同志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學習中國』將連續推出《習近平與『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系列文章,今天推出『創新』篇。
一、勇於實踐敢於創新
『十三五』期間,世界經濟仍然處於復蘇期,中國經濟處於『疊加期』、轉型期,有很多發展難題需要破解。面對發展難題,需要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勇於實踐,敢於創新,大膽擔當。習近平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就提出:『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勇於創新、講求實效』的浙江精神。他指出:『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認識,鞏固強項,彌補弱項,繼續保持和發揚奮發向上、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敢於實踐、勇於改革的創新精神,迎難而上、一往無前的拼搏精神,進一步增強加強合作、互惠互利的共贏意識,居安思危、不進則退的懮患意識,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開放意識。』
『十三五』期間,我們要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習近平指出:『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著眼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放手支持群眾大膽實踐,大膽探索,大膽創新,及時發現、總結和推廣群眾創造的成功經驗,把群眾的積極性和創業精神引導好、保護好,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為改革發展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習近平強調:『培育和弘揚勵志奮進、奔競不息的「圖強」精神。「圖強」,就是勇於拼搏、奔競不息,就是奮發進取、走在前列。要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認清目標不動搖,抓住機遇不放松,堅持發展不停步。』
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五年時間,我們要有勇立潮頭、敢為天下先的氣概,也要有心懮天下、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的寬廣胸襟,積極投身到『十三五』的創新大潮中。
二、遵循規律善於創新
五中全會提出:『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但是創新不是拍腦袋亂想,必須以實踐為基礎,尊重規律、遵循規律;解放思想,還要實事求是。
善於創新,首先要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善於培養創新意識。習近平指出:『要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提高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的能力。適應新的形勢,堅持與時俱進,增強創新意識,是一個地區加快發展的關鍵。』
善於創新,必須尊重實際。尊重實際,就是要始終堅持從世情、國情、區情出發,從我們面臨的形勢任務的實際出發,從人民的願望要求的實際出發。要清醒認識發展中遭遇的新挑戰、行動中遇到的新問題,不囿於以往的經驗,不照搬別人的做法,作出符合實際的戰略決策。
善於創新,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十三五』期間,既是中國發展的關鍵期、機遇期,同時又會面臨諸多挑戰。我們要在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積極探索認知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習近平指出:要『培育和弘揚遵循規律、崇尚科學的「求真」精神。「求真」就是追求真理、遵循規律、崇尚科學。「求真」,就是求理論之「真」,堅持不懈地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遵循規律,就要乾在實處。只有實乾纔能在實際中認知規律,纔能在實踐中創新,纔能將創新的成果發揚光大。習近平指出:『進一步培育和弘揚真抓實乾、講求實效的「務實」精神。「務實」,就是要尊重實際、注重實乾、講求實效。』
習近平強調:『注重實乾,就是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增強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要善於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務實求變,務實求新,務實求進,用寬廣的眼光、改革的思路、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三、在繼承中創新 在創新中發展
我們強調的創新,是在繼承上的創新,創新不能脫離歷史,不能遠離昨天。習近平指出:『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要認識到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必須始終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一方面,對過去既定的目標任務和行之有效的決策部署,都要繼續堅持,紮實推進。決不能為了所謂的「政績」,一件事還沒落實,又要朝令夕改。我們現在的所有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來進行的。另一方面,要著眼於當今時代的發展變化,運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不斷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完善已有的東兩,不斷開創新的局面。朝令夕改是有害的,故步自封也是一種失職。』
五中全會要求:『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習近平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
要大力推進理論創新。有正確理論指導纔能有科學實踐。習近平指出:『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考驗磨難無往而不勝,關鍵就在於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他強調:『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永無止境。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我們要繼續與時俱進,推進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
要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創新發展的保障。五中全會提出:『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習近平指出:『突出創新,就是要加強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他強調:『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以及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和市場化的運作機制。』他還強調:『從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著手,推進思路創新、機制創新和方法創新。』
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習近平指出:『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他強調:『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橕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他還強調:『要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切實把創新抓出成效,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形成有利於出創新成果、有利於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
要大力推進文化創新,以先進文化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培育共同理想,振奮全民精神,凝聚全民力量,確保實現『十三五』的奮斗目標。習近平指出『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切實增強新形勢下文化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動力,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衝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增強浙江文化的競爭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生動的創新史。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在今後的實踐中,繼續寫好這部創新史,纔能無愧於前人,無愧於後人。因此,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以解放思想的新境界,推進各項事業的新發展,做到既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體現工作的時代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