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對黨史有些瞭解的人,應該知道毛澤東有個名篇——《紀念孫中山先生》。文章不長,但卻頗有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的意思。也就是藉着紀念孫中山誕辰九十週年,憧憬世界戰略圖景。畢竟,自1840年起,中國就不是外在於這個世界的。而孫中山跟改良派的鬥爭、辛亥革命的勝利,更是與世界格局密切相關。
新中國成立之初,亦不例外。所不同者,是毛澤東認爲中國找尋到了一條新的、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道路。而走通這條道路,能對世界有“新的更大的貢獻”。毛澤東無不憧憬道:“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爲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作爲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這樣一個大國,理應“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或許,毛澤東當年所憧憬的“中國策”,也希望能在自己手上實現。
那篇文章作於1956年,近一甲子已過。一甲子,在中國的眼中,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寓意着輪迴和更替。
也就在這幾天,在被譽爲“地中海岸邊的一粒珍珠”的土耳其南岸港市安塔利亞,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向世界闡述着新的“中國策”。
對於中國來說,在以前類似的會議上,說到底,需要闡述的無非是這麼兩件事:一個是中國經濟現在怎麼樣了,會不會出現經濟增長回落;另一個就是中國有啥新貢獻,能爲世界經濟復甦出多少力,有啥新的戰略構想、能出多少資金。前者是穩定世界的信心,後者是增強世界的底氣,一體兩面,說的都是中國能給世界經濟復甦出多少錢、出多少力。
但是,這次G20會議上,習總的講話有一個絕大不同:中國開始爲世界貢獻自己的智慧,不僅僅是出錢出力,而是開始輸出自己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當世界經濟遲遲走不出經濟危機的泥沼,當這種萎靡又傳導到局部區域的動盪,當中國在這種萎靡面前一枝獨秀,九百六十萬公里的體量擺在世界面前時,世界所希望中國做的,就不僅是默默發展、出出力氣,更需要中國出出主意,分享成功的祕密。換言之,也就是爲世界貢獻“中國策”。而這,恰恰是習近平這次講話,最值得關注的問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一是“怎麼看”,要精準把脈世界經濟形勢;二是“怎麼辦”,要爲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就業開出良方。
更加重要的,來看習近平所開出的“處方”。四個建議,第一個是宏觀政策的溝通協調,第二個是改革創新,第三個是構建開放型經濟,第四個是公平包容。後面三個“錦囊”,是不是覺得很熟悉?10月底結束的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四大“處方”,五大發展理念,驚人相似。
所不同者,一爲宏觀政策的溝通協調,這當然不同,畢竟各國是平等的關係,不存在誰領導誰的問題,與國內央地關係肯定不同;二爲綠色沒有提,原因在於綠色發展在西方發達國家本來就已經是發展戰略,人家已經經歷了工業化階段,大多都走完了“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徑,生態環保產業已成規模,當然不需要我們給予指點。而協調這個理念,實際上已經內在於對世界的經濟的分析裏面。也就是“發展不平衡問題遠未解決,現有經濟治理機制和架構的缺陷逐漸顯現”,從而導致世界經濟復甦動力不足。其他三者,無論是重要性,還是排序,幾乎一致。
再注意到另外一點,在論述中國經濟增長信心的時候,習近平明確提及“十三五”規劃建議,其中重點論述的,就是五大發展理念。中國貫徹五大發展理念,一大意義,正在於爲世界提供強大動力,爲世界經濟釋放巨大需求,成爲新的增長源。可見,五大發展理念,在提出之初,就是從中國與世界聯動關係入手的。
可以說,中國正在爲世界貢獻自己的“智慧”,世界也需要中國的智慧。其原因就在於,世界經濟增長長期難以走出泥沼,找不到新的增長動力。而中國的轉型,恰恰爲世界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契機。這是中國的責任,也是世界的需求。
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時,有一條配着周恩來照片的微博,在網上引發集體“淚崩”,短短几個小時,就被轉了上百萬次。微博的配文是“這盛世,如你所願。”而毛澤東“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憧憬,也正在被實現。兩代領導人的隔空對話,同樣是,“這盛世,如你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