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一場大雪應時應景地趕在“小雪”節氣降臨津城。雪情就是號令,號角吹響,除了氣象、環衛、交管、運輸等相關部門都忙起來外,民政部門救助站的工作人員也立即放棄週末休假,全員投入到惡劣天氣救助行動當中來,晝夜巡查、接聽熱線、主動救助。這不,一場雪結束,新區範圍內三個救助站累計救助了20多人。
塘沽救助站 一名單衣女子找到家人
11月22日晨,一場大雪覆蓋了大街小巷。在塘沽洞庭路附近,一名僅僅穿着單衣褲的中年女子正要將環衛工人停在路邊的三輪車騎走。環衛工人立即追上來,才發現這位女子精神不太正常。塘沽救助管理站流動救助隊和公安部門人員在巡查中接到環衛工人提供的線索後,立即驅車找到這名中年女子,經過詢問,該女子提供不出任何個人信息。於是只好將她勸導到塘沽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到站後,工作人員給這個中年婦女換上保暖的棉衣褲,給她端來熱飯。經過耐心細緻的照顧才瞭解到,這名張姓女子是河北滄州肅寧縣人,隨女兒女婿在塘沽生活。工作人員立即開始查找,終於找到了她的女兒趙某某。原來,趙某某的母親患有精神障礙,她和丈夫在塘沽靠開出租車維持生活並服侍照顧母親。早上一看到下大雪,她想多拉幾趟活,一大早就出來了。“沒想到媽媽睡醒後,找不到我,穿着單衣就從跑了出來……”趙某某說,如果不是救助站聯繫她,她和丈夫還不知道母親走失的情況。
在夜間巡查過程中,通過社區羣衆的線索,塘沽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在新港千間宿舍居民區熱力管線附近,還發現了一名50多歲的流浪人員王某。進一步瞭解才知道,爲了找到在津打工的女兒,患有腦栓塞後遺症的王某從內蒙古通遼老家來天津,已經流浪一個多月了。工作人員發現他時,王某因長時間沒有服藥,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已經出現老年癡呆的症狀,語言表達不清楚。救助站工作人員將王某接進站後,給他洗了熱水澡,換上乾淨棉衣,還端來一碗熱氣騰騰的荷包蛋麪條。“別看他表達不清楚,但是心裏很明白,當時就感動得要給我們工作人員跪下。”塘沽救助管理站趙佩清站長說,“我們立即聯繫了通遼救助部門,23日10:40,三名工作人員已經陪着他乘上了回家的火車。”
漢沽救助站 一個橋洞下救出殘疾人
在流動救助巡查中,漢沽救助管理站巡查人員還遇到了一名50多歲、拄着雙柺的殘疾男子。他是河北定州人,因爲不願在家拖累80多歲的老母親,一個人從2009年就出來流浪。工作人員發現他時,他正在蘆漢公路一處橋洞內避寒。漢沽救助管理站王愛華站長告訴記者:“這名男子從離開家就與母親失去聯繫,他特別想回家。要不是下大雪,我們當天就能送他返鄉。”23日早上雪一停,救助站馬上派車和三名工作人員送他踏上返回定州的路。
王愛華站長說,從上週五降溫起,漢沽救助管理站救助了十多名主動求助的外來務工人員,並根據個人情況給他們提供了分類救助,缺少過冬衣物的發棉衣,不想留津務工的幫助購票返鄉。
大港救助站 一天送8名務工者返鄉
昨天上午,大港救助管理站一下子來了8位主動求助的外來務工人員。該站站長張德崗剛從街頭巡視回來,就又和工作人員忙着統計8名求助者人員的信息。幾個求助者分別來自河北、河南、陝西等地,都是因爲突然降溫缺少棉衣等過冬物品,又沒有找到工作。“現在站裏已經給他們買好回家的車票,今天都能返鄉了。”張德崗告訴記者。
冬季救助啓動 全區救助150人
大雪來臨前,塘沽、漢沽、大港三個救助管理站就啓動了惡劣天氣救助應急預案,以生活無着流浪乞討人員時常活動和露宿區域爲重點,聯合公安等部門加大巡查和街頭勸導救助工作力度,對陷入困境、居無定所、流落街頭的各種生活無着人員積極主動施救,爲他們解決臨時生活困難。天氣驟變以來,塘沽、漢沽、大港三個救助站共救助了20多人。惡劣天氣救助結束後,各救助站仍繼續轉爲冬季常態救助。按照“寒冬送溫暖”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內容,各救助站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全天候接待求助人員並給予救助。
塘沽救助管理站趙佩清站長說,滯留站內的流浪乞討人員都能洗上熱水澡;食堂除了保證每餐都有熱飯菜,還考慮到南北方飲食的差異,儘量搭配飯菜。對不願接受救助的露宿人員,特別提供必要的棉衣、棉被等禦寒物品和方便食品以及“愛心聯繫卡”,確保流浪乞討人員安全過冬。去年起,塘沽救助管理站還聯合其他部門在130處流浪人員易出現的地點公交站牌上增加了救助引導牌,給尋求救助的人員提示救助站名稱、路線、乘公交車方式等信息。爲了讓更多羣衆知曉幫助流浪乞討人員的方式,新區範圍內社區、商業街、洋貨市場等多地的電子廣告屏也滾動發佈救助政策和救助方式。
據統計,從11月8日冬季專項救助啓動至記者發稿時止,漢沽、塘沽、大港三個救助管理站已分別救助了70人、45人、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