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習近平總書記很快就要巴黎參加世界氣候大會開幕式並作演講,闡述中國對全球氣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張。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向世界傳達走綠色、低碳、永續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承擔對於世界氣候變化的責任的有力聲音。
就全球性氣候問題而言,“同一個地球,同一個未來”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當今人類的處境。氣候的變化是全球性的,沒有哪個國家哪個人能夠置身於事外。這意味應對氣候危機是需要全人類共同承擔的責任。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結,通過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奠定了全球氣候治理的基本原則。我們希望這次會議仍然堅持這一原則,公平地劃分各國的責任份額,根據各國的能力來承擔自己的責任。必須指出的是,以美國爲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應當承擔更大的責任份額。理由有三。首先,現在的世界氣候危機是發達國家幾百年工業化積重難返的結果,發達國家理應承擔更多的責任。其次,發達國家現在仍是世界上碳排放總量和人均量最多的地區。比如,2013年美國的人均碳排放20噸,是中國人均7.2噸的近3倍;比世界上最不發達地區國家就更多了。如果說,人人都有在地球上平等地生活權,顯然發達國家在侵蝕着不發達國家人民的生存權利。再次,發達國家資金雄厚,技術領先,具備承擔責任的能力。
在這裏,也有必要提出“碳排放量”和“碳享用量”兩個概念,前者指爲生產某個產品的碳排放量,後者指這些產品爲誰所使用,使用者纔是這些碳排放的真正受益者。據一項統計,2013年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超過了歐洲。假定這個統計是真實的,它與中國的生活水平比歐洲仍然落後很多的現實也很不符合。中國作爲世界工廠,很多產品都是爲歐美髮達國家所享用,如焦炭、服裝等。歐美髮達國家纔是這些碳排放的享用者,這一部分碳排放量理應計算到他們的統計量上。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至今仍面臨着大量人口脫貧的艱鉅任務。即便如此,從上一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也一直積極參與氣候、環境方面的國際會議與議程,切實地採取着環保措施。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形成了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的現代化理念。近年來,面臨經濟新常態,中國進行了結構調整。截至2014年底,中國的一、二、三產業結構爲9.2%:42.6%:48.2%,大幅降低了單位GDP的碳排放依賴。2014年中國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33.8%,同期發達國家單位GDP的碳排放量下降幅度爲15%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則基本未變。由於中國等國家能源消費模式的轉變,2014年全球在經濟未出現衰退的情況下實現了碳排放量零增長。這些成就是中國展示給世界的一份漂亮的環保答卷。
日前,中國已經向聯合國提交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其中規定於2017年啓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並把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列入“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確定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中國決心以創新驅動替代資源要素驅動型發展,實施綠色發展的理念。據悉中國這次還將設立規模爲200億元人民幣的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這些都是中國主動爲世界承擔的一份厚重的責任,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風範。
氣候問題的解決,需要在全球範圍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氣候治理新秩序。所謂民主,是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在氣候變化方面享有同樣的發言權。所謂公正,是全世界人民的生存、發展權利一律平等;進一步言之,是資源權利的平等。所謂合理,是一個國家的責任和它的資源享用以及現有經濟科技水平相適應。發達國家在氣候問題上的話語權是主導性的,在人均資源享用方面的優勢是壓倒性的,而在責任承擔方面,則有相當大的提高空間。筆者建議在世界範圍內確立人均碳排放量的標準,超過部分爲過度排放。在聯合國的框架下,對於人均過度排放國家徵收碳排放稅,轉移支付給環境損害嚴重的不發達地區,改善那裏的環境狀況,由此帶動整個地球環境的改善。這或許是建立公正的國際治理體系的一個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