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昨日清晨7時44分,本市氣象臺繼續發佈霾橙色預警,昨日白天到夜間,天津地區仍是重度霾,形成重度空氣污染。隨着昨夜冷空氣到來,大風颳起,11月27日起至昨日,津城接連5天的霧霾告一段落,成爲今年以來最強霧霾過程。霧霾自北向南減弱消散,津城今日將重現藍天。根據氣象監測分析,今日霧轉晴,西北風4-5級,陣風6級,最高氣溫3℃,最低氣溫-2℃,空氣污染氣象條件1級。此外,爲進一步健全完善本市重污染天氣預警和應急機制,適應京津冀環保聯防聯控新機制,本市再次組織修訂《天津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於日前實施。
昨日,津城下起毛毛雨,但降雨反而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且空氣質量依舊很差。本報聚焦在霧霾中堅守一線的4個普通人。他們,是這個城市霧霾生活中的一個縮影。

“喊話”的
交警劉佔傑
清晨6時20分,中環線貴州路交口,交警東風裏大隊31歲的交警劉佔傑已經來到了他的“崗位”——馬路中間的小黃圈內。霧霾鎖城,天還未亮,這時車輛還不多,但能見度卻不高,只能看到停車線後兩三輛車。“過一會兒就是早高峯了,不能戴着口罩,這樣喊話很不方便。”劉佔傑說,這樣的天氣視野不好,爲了保證行車安全,顧不上那麼多了。
中環貴州崗是交管部門的精品示範崗,每日早6時30分至晚7時30分,必須有交警值守。7時10分,中環線貴州路交口周邊道路的車流多了起來,劉佔傑一邊不停地揮舞手臂給手勢,一邊喊話。“霧大路滑,請車輛慢行”“請打開防霧燈”……劉佔傑說,中環線貴州路是很重要的路口,車流量很大,必須儘快疏解壓車,一旦堵了,會波及很多條道路。“我會根據車流量的情況,適時地給出手勢,最大限度減少路口壓車。”
8時30分,隨着早高峯車流的退去,中環線貴州路交口車流量趨向平穩。交接班後,劉佔傑的早班結束了。兩個小時不停地喊話,沒顧上喝一口水,劉佔傑的嗓子啞得說不出話來。
8時50分,劉佔傑回到交警東風裏大隊。猛灌下一杯子水後,乾啞的嗓子才能發聲。當他換下制服準備吃飯時,才發現貼身穿的襯衣已經潮溼了。“這一早晨,太緊張了。雖然是冬天,露在外邊的手和臉很涼,身上可都溼透了。”劉佔傑說着,開始大口地往嘴裏扒拉飯。他說,這個早高峯,讓他感覺欣慰的是,他值守的路口沒有發生事故,也沒有嚴重擁堵。
11時30分,劉佔傑再次朝中環線貴州路交口走去。這次,他要從12時一直值守到16時,如果趕上車流量大的話,值守的時間還要更長一些。
據瞭解,11月30日開始,交管部門已經啓動惡劣天氣交通疏導三級預案,千餘名交警上崗全市主要路口,加大疏導管控。

“等待”的
快遞員馬軍
清晨6點半,天剛矇矇亮,快遞員馬軍就從牀上爬了起來,簡單地洗漱後就出了門,投入到工作中去。“霧霾再大,活兒還得接着幹。”馬軍說。
馬軍住在272醫院附近的福厚西里,到單位大約需要15分鐘,“單位在鞍山道和興安路交口的韻達快遞點部,時間早,一路上也沒遇到賣早點的。”馬軍說,“沒來得及吃早點,7點到單位後就馬上開始卸車,掃描上午的貨物。分揀、卸車,8點半,我和其他業務員終於把2300件左右的貨物全部卸車完畢。”
接着,馬軍根據自己負責的區域開始將快件裝包,稍大一點的快件裝不下,就一會兒回來再裝一遍。“送件時,有些大樓不讓快遞員上樓,要在樓下打電話,一等就是十分鐘、一刻鐘沒有人下來,霧霾不霧霾的倒無所謂,但確實擔心等的時間太長,件送不完。”就這樣在奔波與等待中,馬軍晚上7點多才送完件。算一算,一天下來,馬軍跑了大約100個地方,送了300個快件。
“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外面跑,戴口罩說話、打電話比較麻煩,所以就沒戴。而且戴着口罩說話,客戶也聽不清楚。”馬軍說,“一直都挺忙的,我下午3點多才吃上久違的‘早午飯’。送貨途中買了二兩包子,往車把上一掛,餓了就捏一個塞嘴裏,邊吃邊送件。昨天晚上5點半,送件時,一個老太太給我接了一杯熱水,讓我心裏暖暖的。”

“指揮”的
停車員李培義
“左打輪,再往前一點,好,停!”看到有車要入位,李培義趕緊騎電動車趕過來停在旁邊,上前幫忙。看到司機似乎有點拿捏不準停車的角度,他一邊打着手勢,一邊“喊”着口令,指揮司機停車入位。
昨天早晨7點半,李培義和其他3名同在子牙河南路的停車示範崗的公衆停車泊位管理員就已提前半小時到崗,幹起活兒來。“現在落葉特別多,按規定,車位線必須露在外面,所以我們得提前把停車位上的落葉清理好。”李培義今年34歲,是子牙河南路停車崗的泊位管理員,他和3名同事一同管理百餘個停車位。這個停車崗由於靠近大衚衕商業區,儘管天氣不好,但進出的車輛卻不比平日少。
9點半,一輛輛汽車已經沿着路邊的停車線停放整齊。據瞭解,每天早晨9點至10點是停車高峯期,進出停車場的車輛幾乎一刻不停。儘管此刻霧霾濃重,幾乎到了相隔十餘米就無法清晰視物的地步,但仍不時有車輛駛入。身穿藍黃工作服的李培義在濃霧中格外顯眼,他在寒風中不斷地騎着電動車兩頭跑,趕到進出車輛旁邊,大聲指揮着車主安全駕駛。
不停地大口呼吸着“霧霾”空氣,李培義和同事們卻沒戴口罩。“有霧霾,車主們都不太願意打開車窗,我們只能大聲‘喊’口令,如果戴上口罩,他們就聽不清了。”李培義說,雨雪霧霾等特殊天氣,停車安全是第一位的,停車入位、出位都要主動幫車主指揮,戴上口罩會影響雙方正常交流。
過了10點,進出的車輛少了。李培義將電動車停在一邊,照看着停車場,他不時搓搓已經凍僵的手指,每天騎電動車,他連一副手套也沒戴。“戴着手套是暖和,但有車一來總得摘,太麻煩。停車的人都挺着急,巴不得剛一停下車就可以走,我這一摘一戴,又得耽誤一會兒工夫。”

“刷刷”的
環衛工人樑偉業
“刷刷,刷刷……”下午兩點半,南開區南豐路與湖影道交口傳來掃帚與地面摩擦的聲音,但這聲音卻不是很連貫。昨日的霧霾天氣再加上毛毛雨,讓枯黃的落葉如同抹了膠水般粘在了地面上,南開區環境衛生管理二所的掃道工樑偉業師傅無法像往常一樣,順利地將落葉“一帶而過”,他必須用掃帚將粘在地面上的落葉搓起來,才能繼續清掃。
此時的樑師傅正沿着南豐路向南作業,天空灰濛濛的,大街上行人稀少,身着橘紅色工作服、戴着白色口罩的樑師傅格外顯眼。“凌晨4點就出來了,那時路燈還亮着,燈光一照,空氣裏一片霧濛濛的。”據樑師傅介紹,半個多月前所裏就發了防霧霾的口罩,這兩天霧霾嚴重,因此上路清掃他都會戴上口罩。“感覺這種口罩比普通的口罩嚴實,一上午下來口罩都溼透了,這不下午又換了個新的。”樑師傅說。
南豐路上的行道樹比較密集,落葉不少,這個季節,清掃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落葉。樑師傅的作業範圍是機掃掃不到的便道,他一米一米向前“推進”,可由於嚴重的霧霾和降雨湊到一起,再經過路人踩踏,許多樹葉粘在地上,遇到掃不起來的樹葉,樑師傅就要先用掃帚把落葉推起來,往往一次很難將粘在地上的樹葉推起,就要反覆多次,不僅作業的步驟多了,還比往常用力一些,兩個小時下來背心就溼透了。“今天清掃10米長的道路,要比往常多個三五分鐘,樹葉粘在地上不好掃。”
凌晨4點上路開始清掃,晚上5點下班,除去吃飯和午休時間,樑師傅一天要工作11個半小時。其實,樑師傅只是環衛系統的一個縮影,全市一線環衛工人總數有兩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