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1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爲《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講話,提出“三個未來”倡議,呼籲創造一個各盡所能、合作共贏、奉行法治、公平正義、包容互鑑、共同發展的未來。專家指出,習近平提出的“三個未來”的目標,不僅對全球氣候制度建設,而且對全球治理制度建設指明瞭方向,彰顯了國際大國責任。
習近平提出,應該創造一個各盡所能、合作共贏的未來。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如果抱着功利主義的思維,希望多佔點便宜、少承擔點責任,最終將是損人不利己。巴黎大會應該擯棄“零和博弈”狹隘思維,推動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多一點共享、多一點擔當,實現互惠共贏。
“習近平是站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氣候變化問題的,中國作爲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要在國際上負責任,同時作爲一個發展中大國,本身也要可持續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杜祥琬說。
“190多個締約方各自都有訴求,要達成一致並不容易。”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認爲,各國越來越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贏,這是達成全面平衡有力度的協議基礎,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原則有利於協議的達成。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達成一個適用於所有締約方、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是此次巴黎會議的重要目標。據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介紹,各國對推動達成協議態度積極,但分歧依然存在,主要是針對“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如何體現。專家表示,發達國家多作表率,符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
習近平指出,應該創造一個奉行法治、公平正義的未來。要提高國際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確保國際規則有效遵守和實施,堅持民主、平等、正義,建設國際法治。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歷史責任、發展階段、應對能力都不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應該得到遵守。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原所長、研究員周大地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置身其外,也不是哪個國家單方面努力就可以解決。
“溫室氣體排放不分國界的限制,不像霧霾。”周大地表示,發達國家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高碳的現狀過渡到低碳的未來。發展中國家儘管也有更多發展的要求和需要,但也不能重複高碳的發展道路,也要開拓一個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在從不同的起點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前進,也就是本世紀末基本上實現低碳的狀態。
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作爲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不僅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爲應盡的國際義務,更作爲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在加快推進國內綠色低碳轉型、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同時,打出“組合拳”,積極參與國際談判進程,爲完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習近平強調,應該創造一個包容互鑑、共同發展的未來。面對全球性挑戰,各國應該加強對話,交流學習最佳實踐,取長補短,在相互借鑑中實現共同發展,惠及全體人民。同時,要倡導和而不同,允許各國尋找最適合本國國情的應對之策。
蘇偉認爲,今年的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備受矚目,被稱爲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里程碑。包括中國在內的160多個締約方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祕書處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中國將一如既往地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積極落實中國國家自主貢獻,與各方一道攜手努力,積極建設性推動談判進程,確保巴黎會議如期達成協議成果,爲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做出貢獻。
何建坤錶示,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是目前國際上的一個廣泛的共識。習近平在講話中特別強調國際要加強合作和共贏,大家共同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合作和共贏。氣候變化大會就是要體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的國情、不同發展階段、各自不同的能力,體現共同但又有區別責任的原則。發達國家鑑於其歷史責任及其目前高度發達的水平應該多一些擔當,給發展中國家多一些支持。
對於中國,何建坤認爲要精準佈局本國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國在促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和國內採取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要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結合。中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和減碳雙贏的戰略,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的革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
在提出氣候治理“三個未來”目標的同時,習近平也闡明瞭中國的方案和行動。習近平表示,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爲“十三五”規劃重要內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峯值並爭取儘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中國在今年9月宣佈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國還將於明年啓動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範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