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去年12月12日,一條惠及京津冀豫3800萬人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1432公裡的水線將十堰和北京連為一體。今年12月12日,時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1周年之際,中國·丹江口水都論壇在湖北丹江口市舉行。會議邀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徐德龍,環保部華南環境研究所副所長劉曉文等一大批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共謀『水源地綠色發展大計』。
『丹江口市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和調水源頭,保護好「一庫清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會上,十堰市市委書記周霽介紹,為了確保輸往京津冀豫的水質,多年來,十堰市委市政府全面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在產業發展上,丹江口把環保『第一審批權』作為『高壓線』,同時加大對河道的治理。
據介紹,近3年,十堰市先後否決了22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投資項目;近10年來,先後關停了污染嚴重的大小企業100多家;5年來,先後投入3個多億資金,對工業、生活廢水進行達標治理。同時,對10個重點項目,建立環境管理檔案,推進節能減排。
在工業污染受到監控治理後,影響核心水源區水質最關鍵的因素則變成了農業源污染。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丹江口市大作綠色浩渺『水文章』,加強全域景觀化和全域城鎮化建設。
『目前,十堰境內漢江乾流及丹江口水庫水質狀況總體良好,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及以上標准;109項水質監測指標中,已有106項達到了國家一級水質標准。』周霽介紹,截至11月30日,中線工程全線供水24.6多億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等17個大中城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日益顯現。
專家建議
建年可調水量動態評估機制
不過,『與規劃一期工程年調水95億立方米,遠期130億-140億立方米目標存在較大差距。』會上,專家們針對輸水量問題,集思廣益,從不同側面剖析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的困難與問題,積極探索水源區保護、治理、開發的新路徑,努力尋求對應的政策、路徑和措施,力求達成共識,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寶貴經驗。
『漢江及其支流不僅是南水北調中線的主要水源地,也是水電產業最為密集的能源富集區,900多座水電站密布漢江,小水電站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環保和水患隱懮,同時,眾多水電站協調不力,給中線工程調度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風險。』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江提出建議:引入無線傳感器網絡、遙感等新的監測技術,構建保障南水北調安全的水質監控系統,建立年可調水量的動態評估機制,建立水量調度的預警與協調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