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有報道稱,教育部正在考慮推行“多校劃片”,爲學區房降溫。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小學、初中。這個政策一旦落地,就意味着買了“學區房”的家庭未必能確定到底上哪所學校。這個消息一出,立刻在學校、家長和房產相關行業裏引發了熱議。(12月18日中國廣播網)
“多校劃片”的意思,就是使了個障眼法:讓你買的學區房,不確定能上哪個學校。理論上說,這樣一來,名校對高價學區房的對應關係被打破,家長有了猶疑,學區房就賣不歡了。
不過,想法太美,現實太難。一來,雖然一對一的關係不存在了,但學區房的概念還是存在的。買了學區房,不見得能上名校,但不買學區房,就一定上不了名校。換句話說,“多校劃片”不過是降低了由房子拼學位的概率,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區房的附加值。二來,一旦“多校劃片”,對於已經買了房的,怎麼交代?打算買房的可能更要糾結,原來一套房子能搞定一個學區,現在爲了一個學位可能要幾套房子來博弈。競價門檻擡高了,有錢人可能不在乎,沒錢人倒是“更公平”了。
實際上,“多校劃片”並不是什麼新鮮事。2014年年初,教育部就曾接連下發文件,要求採取“單校劃片”或“多校劃片”的方式,推進免試就近入學,並在19個重點大城市試點。今年3月,教育部進一步部署,將重點大城市範圍擴展增加至24個,要求這些城市所有縣市區100%的公辦小學、90%的公辦初中實現劃片入學。不管怎麼“劃片”,就近是個旨歸。但實際上,“就近”只是個相對概念:窮人只有一套房,就近是沒得選的,但“狡兔三窟”的多房戶,怎麼就近,都是心想事成。再說,窮人的房子雷打不動,但是優質學校是可以遷址的,至少可以開個“分店”。於是好學校一喬遷,帶動萬千房價身價倍增,已成爲少數地方“提攜新城”的撒手鐗。當然,這也是學區房逆勢飛漲、保值能力彪悍的根源。
指望“多校劃片”爲學區房降溫,效果也許可期,但終究是揚湯止沸的功夫。只要好的學校鶴立雞羣,只要學區房概念不曾壽終正寢,那麼,房子與學位之間的曖昧關係,就不會清朗起來。真要降溫,最簡單的處方,不過是“教育均衡”四字。把好的老師、好的校長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調配到弱質學校,教育資源也改變“厚此薄彼”的配置慣性——那麼,都是好學校、都是好學區,房價哪會依附學校而異動呢?義務教育均衡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學區房價格指數,也許是最好的衡量指標。
當然,學區房降價與義務教育均衡,終究是兩碼事,誰也不能替代誰。但既然要降溫,就要當真澆點涼水,別指望“多校劃片”能帶來什麼奇蹟了。
文/鄧海建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