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提起學區房,這大概是不少家長心中愛恨交織的一個話題。最近有報道稱,教育部正在考慮推行“多校劃片”,爲學區房降溫。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小學、初中。這個政策一旦落地,就意味着買了“學區房”的家庭未必能確定到底上哪所學校。這個消息一出,立刻在學校、家長和房產相關行業裏引發了熱議。(2015年12月18日央廣網)
學區房,想必是很多家庭夢寐以求的。有了學區房,既可以讓自己的孩子理直氣壯的進入理想的小學,又可以減少孩子在上學路上的時間。爲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爲了給孩子提供方便快捷的學習條件,很多家庭爭着搶着要買學區房。也正是這樣緊張的供求關係,讓學區房的價格不斷的攀升。
有網友說“多校劃片”政策的及時出現會抑制住學區房的價格上漲,這點不可否認。但是學區方的價格走勢還是遵循市場的價值規律,家長們買學區房的根本就是爲了讓孩子享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所以只要各校之間存在教育資源和教學條件的差異,只要學校之間存在教學質量的差異,就很難改變市場上學區房的供求關係現狀,同樣會有父母花高價錢去籌備學區房。
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抑制住學區房價格的上漲,最關鍵的就是均衡教育資源。衆所周知,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到重點小學,享受着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即使擊破了頭也想讓孩子進重點小學中學。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爲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存在差距。重點中學的教學條件肯定是一流的,師資隊伍肯定是優秀的,這種差距就像基層和城鎮的教育,基層很難留住優秀的教師,而自身的教學條件又不如城鎮,因此很多農村的家庭即使花着高昂的借讀費也將孩子送到城裏的學校借讀。所以均衡教育資源,對優秀的教師實行輪崗,保證教育的公平纔是抑制住家長們對學區房的“癡迷”。
其次,是家長要轉變教育理念,適合孩子的纔是最好的。前不久熱播的《虎媽貓爸》客觀的揭露了當今家庭的教育現狀。很多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一心給孩子最好的,他們想當然的認爲孩子也喜歡這些最好,但是這些最好並不一定適應每個孩子,也並不一定能培養出最優秀的孩子,反而父母這樣做會給孩子帶來心裏負擔,影響孩子的快樂成長。作爲父母,要轉變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教育要因地制宜,學會關愛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們期待着教育資源的均衡,期待着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到那時候,家長們也就不會對高價的學區房感冒了,也就從根本上抑制住了學區房的價格的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