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和平發展之路
特殊的時間節點,總能激起思緒的無盡漣漪。2015年9月,彙集諸多歷史重大事件,也是在回答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關於和平的兩大問題。
怎樣對待歷史?
9月3日,中國的“勝利日”時間,一個歷史的軸承。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會隆重舉行。
70年了,歲月再流逝,也無法洗滌一個民族的滄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這一氣吞山河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在規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開展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爲人類和平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
歷史不容忘卻,那是再久的歲月也無法抹平的痕跡;和平不能被踐踏,那是再遠的前行也要始終捍衛的真諦。天安門城樓,習近平走上講臺,身後硃紅色的大門合攏,面前開啓的是一段新的歷史。千餘字講話,他18次講到“和平”。世界專注傾聽,飽經滄桑的中國對和平發展的珍惜和擔當。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銘記歷史,不是爲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引以爲戒。傳承歷史,不是爲了糾結過去,而是要開創未來,讓和平薪火代代相傳。中國通過立法確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舉行隆重紀念活動。在國際舞臺上,曾經被低估的中國作用、被淡忘的中國貢獻,逐漸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
正義的事業,總能激起最廣泛共鳴。許多國家領導人聽聞中國勝利日閱兵的決定,紛紛予以支持。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在聯合聲明中,高度評價中國人民的英勇精神和卓越功績。世界掀起爲中國抗戰正名之風。牛津大學教授拉納·米特著書《中國,被遺忘的盟友》,打開了一扇讓人們重新認識歷史的窗口。
怎樣走出歷史?
歷史曾經一再重複崛起的怪圈,古希臘學者斷言的“修昔底德陷阱”幾乎已經被視爲國際關係的“鐵律”。
21世紀初,中美關係成爲新的焦點,走到了又一個攸關未來的十字路口。
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習近平說:“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跨越太平洋,路在腳下。
2013年,安納伯格莊園會晤。兩國元首共同作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抉擇,共同探索一條前無古人、後啓來者的大國關係新模式。
2014年,中南海瀛臺夜話。在新型大國關係“成績單”前,習近平放眼長遠:“我們不能讓它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滿足於早期收穫,還要繼續向前走。”
2015年,華盛頓白宮秋敘。習近平以蘊含中國智慧的哲學思維看待分歧:“要看大局,正所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他提出按輕重緩急妥善處理分歧、對話協商解決。
習近平說,中美兩國合作好了,可以成爲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奧巴馬同樣強調說,美中兩國齊心協力,將使世界更加安全、繁榮。
春去秋來,深耕細作。一條波瀾壯闊的合作發展之路,爲人類社會探索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的相處之道提供了新的範例。
俄羅斯,中國最大的鄰國。兩個體量龐大的鄰居,如何和睦相處?
2013年早春3月,萬物復甦。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後首次出訪,踏上這片廣袤大地。走過風雨,穿過叢林,作爲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現在,是時候引領它走向更好未來了。
抵達莫斯科首日,普京總統全程陪同,歷時8個小時。次日,習近平走進俄羅斯國防部及聯邦武裝力量作戰指揮中心。俄羅斯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鄭重報告,尊敬的主席先生,您是我們爲之打開這扇大門的首位外國領導人。
2014年隆冬2月,春節的爆竹聲裏,習近平動身飛赴索契出席冬奧會開幕式,新一年外交開局再次選擇了俄羅斯。“鄰居家辦喜事,我當然要來道賀,同俄羅斯人民分享喜悅。”一語道出中俄關系的高水平、特殊性。
2015年初夏,習近平再次來到莫斯科。紅場大閱兵,普京在慶典上兩次講話,一再稱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中國人民解放軍方隊踏着《喀秋莎》的優美旋律,邁着堅毅步伐,昂首走過檢閱臺。
在芬蘭灣畔聖彼得堡,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峯會;在烏拉爾山脈南麓烏法,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和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3年來,俄羅斯留下了習近平在海外最多的足跡。兩個攜手走向復興的大國,迎來了兩國關係的歷史最好時期,也樹立了新型國際關係的典範。
家門口的太平,是地區國家的最大公約數。
爲了和平,中國展現了比海洋、天空更爲寬廣的胸懷。“一個家庭總有磕磕碰碰,鍋和勺子也有碰撞的時候。求其同而存其異,存異要有大格局。”習近平進一步豐富和平發展戰略思想,提出不僅中國要走和平發展道路,世界各國都要走和平發展道路。
爲了和平,中國的眼睛裏也絕容不下沙子。習近平說:“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中國已經通過友好協商同12個鄰國徹底解決了陸地邊界問題。中國有誠意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與相關國家的領土與海洋權益爭端。
他的語速不快、語調不高,但沉穩有力。這是一位德國記者聽了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後寫下的。主持人追加兩個提問,習近平的回答意味深長:“我們不惹事、不怕事,有關我國領土主權完整的事情,當然要堅決捍衛!”“我們絕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但我們再也不能重複”,他放慢了語速,一字一頓:“堅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歷史悲劇。”
梳理在國際場合的諸多講話,習近平對“和平”講得最多、講得最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中國這艘大船一定要經得起風浪,特別是驚濤駭浪。”
習近平思想的開拓和深度令人驚歎。對於同一個話題的闡述,儘管核心理念一脈相承,但時常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說起和平,他每每從歷史講起,“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國雖大,好戰必亡”,“協和萬邦”……講述中華民族中的DNA裏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一個國家的走向有其歷史的規律性和預見性。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戰略抉擇。習近平說:“我們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堅持這條被實踐證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銘記歷史的時刻,也會被歷史所銘記;珍惜和平的心聲,也會被世界所珍惜。許多外國政要表達了共同的觀感:“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是爲了示強,而是爲了扶弱;不是爲了戰爭,而是爲了和平。”“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
中國爲和平而來。
合作共贏之路
自民族國家產生以來,人類始終在求索國家間的相處之道。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被稱爲開創了近代國際關係的先河。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等也曾激盪風雲。
人類歷史走進了21世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社會化所帶來的商品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長江之水不可阻擋。21世紀是合作的世紀。
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未形。習近平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爲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零和,樹立建設夥伴關係新思路。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合作共贏作爲處理國與國關係的核心理念。
“一帶一路”,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合作共贏之路,也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最新的時代註腳。
2013年秋,習近平西赴哈薩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穿越時空,走進今天的發展藍圖。
千年前的絲路輝煌,張騫策馬、鄭和遠航,一段讓人感懷的歲月滄桑。草原黃了又綠,海上潮落潮漲,年輪在這片大地、大海上留下了什麼?中國,從強盛到衰落,又從抗爭到復興。中國同沿線國家攜手圓夢的意願,如此真摯熱切。
“一帶一路”應者雲集。沿線60多個國家積極響應。傳播速度之快、參與範圍之廣,令世界驚歎。
春華秋實。從戰略擘畫到廣泛共鳴,從宏偉藍圖到具體成果,立足周邊,依託周邊,造福周邊,卻又不限於周邊。它的開放性、包容性,給世界帶來無限可能。
“一帶一路”雛形漸顯。北線,從西安出發,一路向西,跨越高原峽谷,穿越沙漠盆地,深入中亞腹地,通連歐洲;南線,從中國東南沿海,沿馬六甲海峽,過印度洋,直抵非洲。
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最具潛力的合作帶,凝聚了沿線國家渴望發展的最大共識、迴應了沿線國家經濟升級的最迫切願望、提供了世界經濟走出陰霾的最有效方案、展現了中國推動各國共同發展的最大誠意。如此瑰麗的畫卷,如此宏大的手筆,只在短短兩年間。世界追問:“提出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的偉大方案”,爲什麼是中國?
因爲中國機遇。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帶一路”把世界的機遇變爲中國的機遇,也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爲世界的機遇。有組數據頗具分量: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商品,對外投資規模將超過5000億美元,將有超過5億人次出境訪問旅遊。習近平說,“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
因爲中國理念。新型國際關係的理念是共同發展。投射到“一帶一路”中,習近平格外強調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強調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對接、優勢互補。向北,同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同蒙古國“中俄蒙經濟走廊”匯合;向南,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攜手;向西,同“中巴經濟走廊”聯通;再向西,同歐洲重振輝煌的夢想交匯……
因爲中國路徑。看準了沿線國家發展的掣肘,中國選擇“互聯互通”作爲切入點,將其作爲亞洲騰飛翅膀的血脈經絡。2014年秋,見證無數歷史大事件的釣魚臺國賓館,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召開“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習近平倡議,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一解周邊國家燃眉之急。
中國倡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亞洲互聯互通中扮演重要角色。2013年10月習近平發出籌建倡議,時隔一年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簽約。2015年春天,意向創始成員國申請截止日期一天天走近,新加入者的消息不斷刷屏。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4月15日,數字最終定格在57。
因爲中國行動。習近平多次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中國說過的話一定算數。”這份行動力源於中國的制度優勢,更紮根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實發展。“一帶一路”寫入黨的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決定,上升爲國家戰略,同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交相輝映,也帶動了中國更強勁發展。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漸次展開。
“一帶一路”走下藍圖,走進港口、碼頭、開發區。能源絲路、科技絲路、空中絲路、通訊絲路……一批旗艦項目拔地而起,上天入海,包羅萬象。
習近平的出訪路線,在“一帶一路”的宏大敘事中鋪展。德國杜伊斯堡港,站在渝新歐鐵路大動脈的終點,看古老商道再迎柳綠花紅的春天;白俄羅斯巨石產業園,土地的芬芳撲面而來,白樺林和大型機械並肩佇立;南非中非裝備製造業展覽現場人頭攢動,企業家們個個拿出了“看家”本領和裝備……
世界圍繞“一帶一路”的評論聲,就像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個共識正在形成,它“體現了中國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全球戰略的創新”,是一個開放的中國同全球化時代的相向而行。
大國崛起的歷程,必然是走向開放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春風裏,中國向世界敞開大門。“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就像阿里巴巴芝麻開門,開開了就關不上了。”習近平這席話,蘊含着對中國發展內在邏輯的深刻把握、對全球化趨勢的深刻洞悉。
看看這些方興未艾的合作吧!跨越高山深壑,跨越海洋沙漠,陸海之間再聯通!
中歐合作,是看待中國視角歷史性轉折的百舸爭流。
中歐是當今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習近平兩次到訪歐洲,提出構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走近彼此,歐洲看待中國的視角正發生歷史性轉折,合作意願更爲強烈,他們紛紛敞開懷抱迎接“一帶一路”。
荷蘭強調中荷經貿起步早、潛力大,法國強調中法經貿追不上兩國的密切關係,德國希望將德國質量同中國速度進一步對接,英國表示願成爲中國在西方最好的合作伙伴、最有力的支持者。德國總理默克爾對習近平幽默地說,歐盟對外一個聲音說話,但也像一個班級唸書的孩子,看到好東西也希望去爭搶。
中非合作,是友好優勢到發展優勢的有力接續。
中國—非洲,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習近平上任後首訪選擇了這裏。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他以《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爲主題演講,深刻闡述真實親誠的對非方針,30分鐘30次掌聲。
不久前落幕的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峯會,中非關係一座新的里程碑。中國“十大合作計劃”傳遍非洲大地,也將“一帶一路”同非洲經濟圈更緊密聯通。非盟輪值主席國、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在聆聽習近平宣佈後,激動不已:“過去殖民者給非洲帶來災難,現在中國給非洲帶來了新生。如果當年的殖民者有耳朵,請他們也聽聽習主席的講話!”
中國同大洋洲的合作,是亞太合作方興未艾的縮影。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將中國稱爲自己的鄰居。大洋洲成爲“一帶一路”的自然延伸。中新自貿區欣欣向榮,中澳自貿區“十年磨一劍”,從礦業繁榮邁向自貿繁榮,也完成了亞太自貿區的一塊重要“拼圖”。習近平訪問斐濟,同太平洋建交島國領導人集體會晤,建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戰略伙伴關係。太平洋沿岸,由北向南,一條合作帶大手筆揮就。
中拉合作,是志合者不以山海爲遠的生動詮釋。
地球上距離中國最遠的大陸,同樣熱情擁抱“一帶一路”。2013年6月,習近平到訪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同加勒比8國領導人會面。2014年7月,習近平來到巴西,舉行中拉領導人會晤,開啓新的“中拉時間”。對於中國,它是外交佈局的“全覆蓋”;對於拉美,它是外交舞臺的“再登臺”。古巴革命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撰文說,這一歷史事件將被載入史冊。
天空足夠大,地球足夠大,世界也足夠大,容得下各國共同發展繁榮。“一帶一路”越走越寬,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習近平提出了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的大戰略,強調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中國同70多個國家和諸多地區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
從“一帶一路”到基本覆蓋全球的夥伴關係網,一個理念貫穿始終:正確義利觀。
“君子義以爲上”;“義,利也”。義利取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承。
2013年3月,習近平訪問非洲時,講到天下大同,提出正確義利觀。強調同發展中國家合作,中國要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
政治上,平等相待,公道正義。無論大小、強弱、貧富,不管是資源富集國還是資源貧瘠國,中國都平等相待。“中國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干涉內政,不提強人所難的要求,中國的錢拿着不燙手……”國際社會的這些共識,是中國以正確義利觀鑄就的寶貴口碑。
經濟上,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習近平說:“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也。”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他引用胡雪巖胡慶餘堂“戒欺”二字,強調不搞一錘子買賣,丁是丁、卯是卯,一件是一件。
中國製造的列車穿行不息,承載着出行夢;中國建造的住房鱗次櫛比,溫暖着住房夢;中文課堂裏書聲琅琅,編織着年青一代的職業夢;中國援助的農業技術專家,耕耘着廣袤田野上的豐收夢……
《中國好,世界就好》,西方學者出版的暢銷書道出了世界在同中國合作中收穫的重要啓示。
習近平則強調了一個互爲因果的邏輯關係:“當今世界,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只有世界好,中國才能好。”
中國的命運,世界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地聯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