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時提出,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增進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逐級立下“軍令狀”,層層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到2020年實現7000萬人精準脫貧。
作爲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舉全省之力,將扶貧開發作爲“第一民生工程”。新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5年,貴州省貧困人口共減少656萬人。2016年,貴州計劃減少貧困人口100萬人,全省有8個貧困縣、120個貧困鄉鎮將摘除貧困的“帽子”,2000個貧困村將退出。
1月12日至16日,參加“脫貧攻堅看貴州”網絡媒體“走轉改”的記者深入到貴州的大山深處,且看貴州如何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梵淨山腳下農家樂生意旺
用“小橋流水人家”來形容梵淨山下的江口縣寨沙侗寨,是再貼切不過了。蜿蜒的河邊,一棟棟吊腳樓錯落有致地排列着。來自鄭州的小朱和他的小夥伴在寨沙侗寨的侗家驛棧已經住了兩天,優美的環境讓兩人直呼在這裏太舒服。
2012年,楊元菊和丈夫通過金融扶貧貸款13萬元,還向親戚朋友借了6萬多元,建起侗家驛棧。“當時還不敢多借,怕沒生意還不起錢。”然而楊元菊沒想到的是,2013年,她不僅把借的錢全部還了,還存了5000元。如今,不到10間客房,年收入已經達到20萬。
作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網成員、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國唯一的彌勒道場梵淨山,這幾年來旅遊熱度不斷升溫,坐落在梵淨山下的江口縣,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圍繞鄉村生態文化旅遊的需求,將周邊零亂分散的76戶侗家居民搬遷至寨沙侗寨,整體規劃,同時政府爲百姓擔保貸款,將寨沙侗寨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
2015年,寨沙侗寨全年接待遊客84.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935萬元。2014年,在農家樂帶動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萬元,是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倍,全寨76戶人家全部實現脫貧。以前那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環境髒亂差,生活盼救濟”的國家級貧困村已然成爲旅遊致富村。
移出大山“挪窮窩”
高峯樓裏高峯村人的新生活
整潔的樓道,佈局整齊的房間……從丹寨最遠、最高、最貧窮的高峯村搬進縣城生態移民小區高峯樓,對於這裏的200多戶移民戶來說,如今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戶戶都有人在縣城工作,孩子們也都在縣城學校上起了學。
59歲的岑如州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幾個同村人合辦的食品專業合作社就在高峯樓小區門口,他們把從山裏收來的新鮮竹筍醃製成酸筍然後通過網上銷售。
“這種酸筍是竹筍與我特製的酌料醃製而成,味道很正宗。”據岑如州介紹,酸筍從製作到出貨,大約需要3個月,“秋天我們收了1萬斤筍,現在都醃好了。”
岑如州興奮地告訴記者:“首批200多瓶的酸筍已經進入電商平臺,很快就能賣到全國各地。”他向記者算了一筆賬:“1萬斤筍全部賣出去,自己能賺2萬多,這和他之前在高峯村種地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形成了天壤之別。”
岑如州的“脫貧致富”得益於貴州2012年啓動的扶貧生態移民工程。2012年4月,丹寨縣被列爲全省首批生態移民試點縣, 3年來已有2355戶搬出大山;2016年,丹寨縣計劃將搬遷29戶123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丹寨縣委書記侯美傳表示:“對於實在不想搬遷的村民,我們考慮將其轉變爲林業工人,幫忙脫貧致富,對於搬遷下來的貧困家庭,對其進行技術培訓,幫助他們就業,鼓勵他們創業。”
不摘帽不鬆勁
用社保兜底精準扶貧
在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衆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羣衆。
幫,要幫到最需要的人。
在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記者路上偶遇一位老人,她正獨自挑着擔子行走着。
老人叫蒙阿貓,今年80歲,是村裏僅有的9戶貧困戶之一,兒子和丈夫去世,女兒遠嫁外地,現在一個人住在老房子裏。卡拉村村支書王玉和介紹,雖然蒙奶奶不符合低保條件,但是考慮到她的特殊情況,村裏還是將她納入低保兜底脫貧,政府每年對其補貼將近3000元。蒙奶奶說:“現在生活過得很滿足。”
作爲脫貧攻堅“1+10”政策措施之一,去年貴州全面部署開展社會保障兜底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將所有“兩無”貧困人口(無業可扶和無力脫貧貧困人口)、暫時不能脫貧人口和其他符合條件的農村羣衆全部納入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範圍,掃除保障救助盲區,確保到2020年前其基本生活與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相適應。
“造血”+“輸血”
“兄弟”攜手敢叫黃土變黃金
貴州脫貧攻堅取得的這些變化源於自身凝聚的內力,也得益於外界的動力。
浙江與貴州,一個在東,一個在西,相隔數千裏。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開展對口幫扶貴州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原來寧波、青島、大連、深圳對口幫扶貴州的基礎上,新增上海、蘇州、杭州、廣州4個東部城市對口幫扶貴州,實現了8個東部發達城市“一對一”對口幫扶貴州(除貴陽市之外)的8個市(州)。
寧波幫扶黔西南州,杭州幫扶黔東南州,至此,兩地的緣分更深了。
據統計,自1996年寧波市對口幫扶黔西南州以來,寧波在產業培育、園區共建、招商引資等方面給予了黔西南州持續有力的支持,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近5億元。自2013年,杭州對口幫扶黔東南州累計實施項目119項,投入各類資金1.046億元。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常委、副州長潘亮表示:“2016年,杭州僅政府主導的幫扶資金還將翻一番。目前,‘十三五’幫扶規劃已經制定,包括產業發展、技術交流、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內容。”潘亮舉例說,作爲中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之一,杭州將幫助黔東南州開展電商扶貧,在人才培訓、技術、管理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目前杭州已先後選派14名幹部到黔東南州掛職,黔東南州也有1500多名幹部及專業技術人員赴杭州進修學習。潘亮介紹:“今後,每一個到這裏掛職的幹部,掛職時間都是三年。通過幹部人才培訓交流,爲這裏帶來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新技術,有力推動黔東南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十二五”期間,寧波也先後派出30級幹部到貴州掛職,擔任重要崗位。通過共建培訓中心,對當地農民進行農業科技和非農就業技能培訓。此外,寧波還組織黔西南州500多名村鎮幹部、農村產業致富帶頭人等到寧波培訓、考察,並通過校企合作、勞務輸送等多種形式,幫助近萬名貴州富餘勞動力在寧波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