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河西區社會救助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區社會救助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在天津市首次社會救助績效考覈中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受到了市民政局、市財政局的通報表彰,並接受了國家行政學院的評估和調研。
去年以來,區民政局全面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民生保障法規政策,堅持以健全完善制度和工作機制、全面提升社會救助工作的規範化、科學化管理水平爲抓手,着力從滿足困難羣衆多方面的救助需求上出實招,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救助事業發展。
一是社會救助網絡基本形成。作爲市內六區“救急難”唯一綜合試點區,全區建立了以主管區長召集、區民政局牽頭、33個委辦局和街道辦事處組成的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對社會救助工作進行統一部署,切實做到了救助政策有效銜接,救助資源合理整合。各街道加強了社會救助窗口建設,按照低保戶數200:1的比例配備了45名低保專幹,直接受理困難羣衆的低保申請和政策諮詢。144個社區都配備了素質高、能力強、作風深入、善於做羣衆工作的專兼職低保主任,並明確社區居委會主任爲社會救助第一責任人。目前,區、街、居三級均按照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四要素搭建了基層救助平臺網絡,形成了比較規範的管理與服務模式,保證了社會救助工作穩步推進。
二是社會救助規範化建設不斷加強。區民政局完善了《河西區關於加強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河西區困難羣衆醫療救助的實施意見》等7項制度規定,落實了對新申請低保戶—街道100%、區社會救助中心30%的入戶調查。建立了社會救助工作人員近親屬享受低保備案制度,對全區42名有近親屬享受低保待遇的工作人員進行了備案登記,加大了審查監督力度,從源頭上防止了“關係保”、“人情保”。加強了低保檔案的規範和管理,每個街道都建立了獨立的社會救助檔案室。開展了社會救助專項治理,對全區低保戶進行了爲期四個月的“拉網式”全面複審,努力做到應保盡保、應退即退。
三是社會救助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區民政局突出自身的救助特色,加大捆綁式救助力度,形成了民政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大救助格局,切實做到了對低保戶和邊緣戶統籌考慮,統一施救,不重不漏;政策性救助與社會力量參與合理安排,綜合配置,互爲補益。及時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全區共有7542戶低保戶受益。及時發放各類保障資金,累計支出生活保障資金近8000萬元,發放春節一次性救助款1064.72萬元、春節餃子費133.09萬元、電價補貼68.4萬元、供熱補貼336.76萬餘元。啓動了救助困境兒童活動、呵護蓓蕾行動,支出救助款575萬元,有28700多名困境兒童受益。加大了臨時救助力度,共計救助12000戶,支出近800萬元,使困難羣衆面臨的各種突發性、階段性困難得到及時有效解決。爲971名新審批的低保特困戶加註了救助標識,針對人員類別,救助病種以及救助比例範圍等方面進行相應擴面。加大了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力度,防止衝擊道德底線的惡性事件發生。加大了兩節等重點節日的慰問力度,開展了區領導與困難戶結對幫扶等活動。
四是主動救助成效顯著。健全了街道社會救助一站式受理窗口,落實了“一明顯、三上牆”,及時落實網上受理、轉辦困難羣衆的申請事項,確保困難羣衆求助有門、受助及時,不讓羣衆多跑路。在“救急難”試點中,突出了基本生活救助和“救急難”的制度特點,明確了因遭遇災害、突發事故、患大病、重病等急難情況的救助標準,開闢了救助綠色通道及時快速救助,事後按照程序補辦手續,最大限度解決困難羣衆的急難問題,增強了救助的及時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等貼近羣衆、熟悉民情的優勢,及時瞭解、掌握轄區居民遭遇突發事件、意外事故、身患重病等特殊情況,確保困難羣衆在遭遇急難問題時,第一時間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
五是慈善的補充充分發揮。圍繞助困、助老、助學、助醫、助孤、助殘的“六助”目標,注重以項目運作的方式開展慈善救助活動,啓動了“迎春助困·情暖萬家”慈善助困活動、“呵護花蕾行動”、“爲困難愛心人士獻愛心活動”、“愛心成就夢想—慈善助學”、“愛心潤春芽—義務輔導”等19個救助項目,2014年—2015年支出善款858萬元,救助困難羣衆9400多人(戶)。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愛心奉獻月”活動,加大慈善的宣傳力度,共募集善款100萬元。同時,充分發揮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作用,深入開展“1+1+1”助老助困、“鄰居節”、“互助節”等全國知名的特色志願服務項目,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