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把更優質的文化送給百姓,讓百姓從最初精神上的愉悅上升到文化小康的水平。”是王雅文和同事們奮鬥的目標。她是河西文化館陣地活動部主任,作爲百姓文化活動的服務者,她忙在其中,樂在其中。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表示要在“十三五”末實現文化小康,如何實現文化小康?基礎設施建設作爲了“四大抓手”之一。
“新落成的河西文化中心有四個不同功能的劇場、十幾個排練廳,供市民平時來館裏排練。館裏每年組織幾十場文化惠民演出,請到的都是天津乃至全國知名的文藝院團。政府非常支持文化工作,百姓參與熱情也很高,我作爲文化工作者是很榮幸的。”

在河西文化館工作8年了,王雅文幹勁越來越足。“最初搞活動從經濟上來說還是挺吃力的,百姓對於我們提供的文化服務要求也不高。近幾年政府加大投入,硬件設施更加完善,百姓也更加見多識廣了,對於文化需求不僅要求高,還會主動提出一些需求,對我們的工作也是促進。”
“在國家整體富強之後,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整體水平要有所提高。在此基礎上,爲觀衆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這是我們文化工作者在實現文化小康過程中應該多做的事情。”天津美術館作爲專業性展館,既承擔着提升天津整體美術水平的重任,又肩負美育市民的職責。副館長盧永琇深知責無旁貸:“如果沒有美術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引領,公衆的審美能力不會提升;如果沒有大衆廣泛的參與,藝術家專業素養的提高、拓展也是無法實現的。”

開館四年,舉辦過幾百個展覽,平均到每年也有四五十個。2014年全國美展中國畫展和2015年中國精神第四屆油畫展都在天津美術館展出。同時,在市政府財政支持下,天津美術館每年要引進高端展覽。每年到美術館參觀的觀衆可以達到60萬到80萬人次。
平均一週推出一個新展覽,平均一週會有一萬五千名觀衆參觀展覽。從數量到質量的提升就是這樣慢慢開始的。專業、優質的藝術展覽定期和觀衆相約,審美教育逐漸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在節假日走進美術館、博物館、大劇院去欣賞文化藝術,用心聽、用心看、用心體會。
2015年,天津市羣藝館啓動了數字羣藝館建設項目。習慣於參加羣藝館組織的各種線下活動,現在,天津的百姓在網絡上就可以歡聚一堂,聽相聲,看展覽,瞭解各種羣文活動訊息。

天津市羣衆藝術館館長李戈對於“解放思想文化創新的”理解就是“從未來看現在”。他說:“通過對公衆當前網絡使用習慣與文化需求的調研,館裏精心設計了網站與微信兩套數字化模塊,通過對線下舉辦演出、展覽、培訓的數字化轉錄,經過編輯後發佈在網站與微信平臺,供更廣泛的公衆享受到公共文化的實惠。網站端作爲羣藝館的數字陣地,起到羣文資源庫的作用,公衆可通過互聯網欣賞線上展覽、觀看演出視頻與藝術講座。移動端則考慮將其建設成爲‘指尖上的數字羣藝館’。以訂閱號實時推送羣文資訊,服務號開展羣文互動,兩者形成合力,爲公衆服務。”
“數字羣藝館”開放4個月以來,羣藝館微信公衆平臺已擁有粉絲萬餘人,非遺微信公衆平臺擁有粉絲5千餘人,文化數字化的先進性已然初顯。
今年本市還將加強天津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建設,推進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務雲建設。啓動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建設工程,打造重在體驗的傳統文化傳播傳承平臺。

政策上的扶持是文化創新堅實的後盾。在2015年本市出臺《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基礎上,今年文廣局將在政策上進一步向基層傾斜,將制定出臺本市《關於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同時,對現有的市級羣衆文化活動進行整合,以“市民藝術節”爲品牌,將本市主辦的全國性品牌文化活動及本市各類羣文活動等30餘項市級活動全部整合,打造羣衆文化活動的“組合拳”和“升級版”。
用文化去慢慢滋潤每個人的心靈,達到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和諧,這是實現文化小康的必經之路。盧永琇看到的是,大多數觀衆可以靜下心來在展品面前站定,仔細品味和欣賞,這樣的觀衆越來越多。“站在一幅繪畫作品面前,我能說出這畫好在哪……”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因此,人們對於文化的渴求有了從懵懂到追求到必須的轉變。(前沿新聞記者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