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網合肥4月15日電(張磊 韓暢)“十里爐火旺、萬人鑄造忙。”曾經的安徽省含山縣林頭鎮鑄造業盛極一時。但河是黑的,路是黑的,天也是黑的,讓來考察的客商掉頭就走。痛定思痛,污染超標的小廠被叫停,合併、整改、升級,一批新廠脫胎換骨。“華東鑄造之鄉”含山抽去“傻大黑粗”的底色,走出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含山的轉型,正是安徽以新理念引領新實踐的生動樣本。
今年全國兩會上,“新發展理念”成爲最強音,指向中國發展的下一個關鍵五年。這五年,如何抓住轉型機遇,實現彎道超越,對於安徽這個農業大省、資源大省來說至關重要。安徽省委書記王學軍強調,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爲“指揮棒”,全力推動各項工作落實,確保“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
新理念引領新實踐,當前,安徽正以堅定的步伐和壯士斷腕的氣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響“調轉促”攻堅戰,鍛造經濟升級版。
“給力”決策助推逆勢上揚
“發展不足、發展不優、發展不平衡。”新常態下,曾領跑安徽經濟的淮南、淮北、銅陵等資源型城市均出現發展乏力,特別是淮南,2014年幾項重要經濟指標出現負增長。銅陵也遭遇同樣的困境,2012年財政收入增速達到10.1%,2013年增速僅爲0.9%,2014年增速也僅僅爲1.5%。
吃資源老本的傳統行業日漸式微,依靠低成本要素和投資拉動難以爲繼。怎麼辦?“調轉促”!對於省情,安徽人認識清醒。2015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動員大會,吹響轉型發展“集結號”。
王學軍在會上指出,“調轉促”是順應發展大勢、搶佔新一輪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是破解發展難題、培育發展新動能的迫切要求,是搶抓發展機遇、厚植髮展優勢的關鍵舉措,更是安徽實現新常態下新發展的根本之舉。
大會提出調轉促“4105”行動計劃:確立產業結構優化等四大發展目標,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工程等十大重點工程,推進強化項目帶動等五大保障措施,在“十三五”期間基本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爲先導、先進製造業爲主導、現代服務業爲支撐、現代農業爲基礎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科學、篤定的決策下,安徽各地“調轉促”開展得如火如荼。
因鋼立市、以鋼興市的馬鞍山,二產比重曾佔全市經濟總量的60%以上,現正圍繞產業鏈延伸、發揮港口經濟優勢、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完成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老工業城市蚌埠,過去傳統工業多,對環境、土地、人力資源佔有度高,如今正全力打造千億級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開闢出產業轉型發展的新天地。
多個資源型城市逐漸走出困境。2015年,淮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0.6億元,增幅“由負轉正”,增長2.8%;財政收入131億元,增長4.1%;固定資產投資781.9億元,增長3.5%。
這組數字讓安徽省委副書記李國英很是觸動。在今年安徽省十二屆人大六次會議淮南代表團會議上,李國英提到去年上半年到淮南調研時,一度認爲淮南2015年負增長無疑,“年底的結果,超出省委省政府的預期,太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