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發展,如何做出有說服力的回答?這是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新天津生態城考察時提出的一個命題。如今,在一片綠色包裹之中的中新天津生態城,也正在通過多種生態、環保、節能的技術的嘗試,不斷形成先進、高端、能複製的可推廣的全新型社會範本。

隨處可見的能源“接收器”
“彩虹橋”是進入中新天津生態城的西南入口,幾組風力發電機正在不斷地旋轉,也成爲了中新天津生態城最明顯的標誌,靠海岸一側,幾組太陽光板就像向日葵一樣不斷地吸收着光能,並源源不斷地將它們轉化成電能,輸送到周邊小區和所有的公共設施。每一座建築屋頂上也都有這樣吸收可再生能源的設施,熱能被吸收後也變成了各家各戶熱水能源的來源。想象一下,走在生態城的大街上,周圍所有的設施其實都是一個能源的收集系統。

吳紅2015年搬到生態城,和之前居住的小區相比,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隨處可見的節能設施是他覺得生活中最大的變化。小吳說:“熱水器可以不同通電,因爲屋頂的熱能回收系統已經將水直接加熱,基本上平均溫度可以保持在50多度左右。”
生態城已經建設完成了太陽能熱水、光伏、風電、地源熱泵等多個可再生能源項目。截至目前,中新天津生態城太陽能熱水面積已經到達了300萬平方米,地源熱泵應用範圍達到190萬平方米。

與三年前相比,中新天津生態城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修煉了“內功”。在前幾年修建各種能源回收設施後,進行了併網處理。中新天津生態城城市管理局副調研員劉文闖告訴前沿新聞記者:“目前,生態城可再生能源利用達到10.5%。尤其是電能,2015年總共用電1億多度點,其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達到1900萬度,接近了2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20%是生態城建設之初設定的一個目標。不僅如此,生態城綠色建築達到了100%,這些建築還可以進行電能的自發自用,多餘上網”。
2014年1月7日生態城正式發佈太陽能熱水系列規範文件,《中新生態城民用建築太陽能熱水系統管理辦法》,《中新生態城太陽能光熱建築一體化設計導則》,《中新生態城太陽能光熱建築一體化安裝圖集》。通過中新天津生態城的試驗嘗試,這些範本已經形成一套規範體系,逐漸向全國推廣開來。
生態城模式逐漸被複制推廣
在生態城的地下,還藏着一套神祕的氣力運輸系統,地面上車來車往,而此時生活垃圾正在地下穿越而過。目前,生態城南部片區採用固定式垃圾氣力輸送系統,居民將垃圾扔到回收桶後,垃圾就被轉運到地下,並通過風力運輸到回收站中,整個全部在地下完成。

最近,北京市通州新城商務中心區的建設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其中地下交通環廊就用到了氣力垃圾輸送系統。氣力垃圾收集輸送系統可減少90%的垃圾交通運輸量,減少67%的垃圾處理能源消耗,還可以節約90%的人力成本,不僅有效杜絕垃圾收集過程中的二次污染,而且對節約能源也有重要意義。
截至2016年4月,生態城共佈設垃圾分類智能終端機24臺(其中23臺投入運行,紅橡1臺設備暫未運行),覆蓋居民小區15個、公建單位6個,基本實現生態城南部片區全覆蓋。生態城垃圾智能分類工作共辦理積分卡4968張,居民參與率超過60%,產生積分2725萬分(摺合人民幣27.25萬元),消費積分1215萬分(摺合人民幣12.15萬元)。
會思考的城市管理
在生態城各種植被隨處可見,而他們的綠色還體現在了內核上,在“智慧城市”和區域內的產業規劃上體現人與經濟的和諧發展。2013年生態城完成了《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城市2013—2015年行動計劃》,三年時間過去了,智慧城市建設也在2015年正式展開。
想一下,上班時不用面對一大堆繁瑣的數字,而是由系統爲你智能處理生成報表,下班後智能家居系統已經爲你做好了可口的飯菜,洗好了衣服;不用爲出行堵車而煩惱,智能交通爲你自動規劃好出行路線;不用爲繳納水電氣熱費而東跑西顛,一個窗口就可以搞定所有事情;洗衣、送花、購物、理髮預定等等都可以在家中實現,隨心所欲,方便快捷。這些智慧生活的體驗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中新天津生態城法制局局長彭正陽說:“在產業規劃上,生態城也秉承着綠色產業發展的理念。結合這幾年的經驗探索,2015年我們形成了文化創意、互聯網高科技、濱海旅遊、冷鏈物流、精英城市五大核心產業。堅決把高耗能、有污染的產業排除出去。”
彭正陽說:“生態城始終把產業發展融入城市建設和生態建設全過程,優化空間佈局,合理劃分合作區的起步區、中部片區、生態島片區,明確開發時序,同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實現‘以產促城、以城助產、產城融合’,形成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的新模式。”目前,生態城已經在文化創意產業上逐漸形成了聚集效應,落戶型企業也越來越多。(前沿新聞記者 李澤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