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又到端午節,只要問一問不同年齡層次的人,他們之中大部分都能告訴你,端午節要吃糉子,要划龍舟,是紀念一位叫屈原的偉大詩人。其他的呢?恐怕能詳細地說一說的人就少得可憐了。爲什麼?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前輩傳給我們的就是這些。其中諸如屈原和龍舟的知識,多半還是從書中或電視中瞭解的。也就是說,平時我們過節的時候,所瞭解到的端午節文化太少了。因此,作爲龍的傳人的我們,是應該好好地補一補這堂課了。
補什麼呢?很明瞭,當然是與端午節相關的文化知識。如端午節的淵源,端午節的習俗,與端午節相關的詩詞歌賦等。如何補呢?除家庭傳承,社會大力宣傳之外,主要的還是學校必須有所作爲。
對於家庭來說,端午節要做的就是帶着孩子一起掛起艾葉和菖蒲,一起包包糉子,一起製作香包,一起燃起雄黃炮,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看一看有關龍舟競渡等內容的專題片,有條件的當然可以一起去現場觀看龍舟賽。因此,家長不能用超市代替一切,要自己學會包糉子,自己瞭解一些端午節相關的知識,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邊指導,邊講解,邊成長。
對於社會來說,端午節所做的已經很不錯了。龍舟賽年年舉行,電視臺也常常直播;相關的專題片也一年一個樣,無非是讓孩子們更加喜聞樂見些。不過,除了現場與電視以外,我們身邊似乎還缺少些什麼。因此,作爲社會的每一個分子,應該在這方面再作些考慮,讓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能夠身處濃濃的端午節文化氛圍中,讓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在不知不覺中吮吸着端午節的文化健康成長。
當然,我認爲,補補文化這堂課,最主要的還是學校了。作爲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學校自然應該做好端午節文化傳承的大事。具體而言,就是要在下面的幾個方面做好相應的工作。
動手操作方面,可以在家長的協助下,以班爲單位開展包糉子做香包等競賽活動。這樣,家校有機結合,家庭的傳承得到鞏固與展示,孩子們在競賽中更好地學以致用。
詩詞誦讀方面,可以讓學生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收集與端午節相關的詩詞,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誦讀活動。“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高詠楚詞酬端日,天涯節序匆匆”。這樣,孩子們在收集與誦讀過程中,端午節文化便自然而然地得到沉澱,內化,成爲個人素質的一部分。
綜合性學習方面,在收集的基礎上,可以利用資料卡片、手抄報、小品表演等形式,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示對端午節文化的理解。這樣,孩子們在相關的活動中,更加了解端午節文化,不斷提升自己的底蘊,爲成爲大寫的有根的中國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要做好這三個方面也不容易,它給學校及老師提出了新要求。學校要站在文化傳承做有根的中國人的高度整體規劃,老師要在學校的統一規劃下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從而更好地做好這項工作,更具創造性地做好這項工作。相信這樣補補“文化”這堂課,收穫的不僅僅是孩子們,我們自己也在補課是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