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自從1991年踏出護校大門,曹穎已在護理崗位工作了25年,從對護理工作的一知半解到熱愛護理事業,從只滿足於做好本職工作到主動服務,從一名小護士成長爲一名主班,曹穎感受到了精神科護理工作的艱辛,更深刻地體會到精神科護理工作的神聖和偉大。
下面將曹穎同志的先進事蹟簡要介紹如下:
“對待精神病人要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愛着、看着、哄着,不好好吃飯得喂,不能洗澡的要給她洗澡,大便乾結了要用手替他摳,活動時得注意別磕着碰着……哪一點都馬虎不得。”身爲科室護理崗位骨幹、主班的曹穎,一提到工作,臉上洋溢着對病患滿滿的關愛。
今年“5.12”護士節當天,曹穎的手機上受到十幾條她曾護理的精神病人或是她們家屬發來的問候短信,“看到這些短信,我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得。”曹穎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病房看病人,細心詢問和照顧病人的飲食起居,儘自己最大努力滿足病人的要求。
以身作則,是大家眼中的“三勤”護士
曹穎所在的第九治療所是我市專門收治女性精神病人和治療心理障礙疾病的科室,這裏的護士每天面對的是失去理智、神志不清的精神病人。一顆純潔的心靈,一頂別緻的燕帽,曹穎用愛心,細心,耐心和責任心爲病人解除病痛,讓痛苦的臉上重綻笑顏。
從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天起,曹穎就把南丁格爾式的護士作爲自己的人生追求。在走過25年的護理之路後,有人問她爲什麼選擇成爲一名護士,她會微笑着告訴你:“小時候我生病住院,護士對我特別好,我現在還記得那個照顧我的護士扎着兩條麻花辮,既年輕又漂亮,覺着她們很神聖。那時我就想,長大後我要是能成爲一名護士就好了。”十幾年後,曹穎如願地成爲一名護士,並且較早通過了專業技術中級職稱考試,發表了數十篇護理論文,成爲一名業務過硬精神科護士。打步入崗位起,她就一直從事着女性精神病人的臨牀護理工作,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組織分配到哪裏,咱就在哪裏紮根”。多麼樸實的語言,工作中她就是這樣以一名優秀黨員的標準來踐行着自己的諾言。
曹穎深知護理工作是醫療工作的基礎,而主班又是護理管理的關鍵。她崇尚人性化的管理,把人性化管理滲透到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中,像如何及時觀察、緩解病人的不良情緒、如何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的護理、緊急情況的處理等。在多年的臨牀一線護理中,曹穎總結出“三勤”---手勤、腳勤、嘴勤。她說:“手勤能爲病人多做實事,腳勤能在病人面前出現的頻率更高讓病人心裏更踏實,而嘴勤則能與病人多溝通交流。”
作爲主班,曹穎首先了解班組人員的基本情況,如年齡、學歷等,掌握平時科內的護理質量,及時瞭解重點病人的病情,針對臨牀護理的實際問題,實行量才用人的原則,科學併合理調配人力資源,調動各種積極性,崗位輪換讓護士自己找差距,充分挖掘潛能提高工作效率。根據病房具體情況,制定崗位職責,加強質量控制,收集患者信息,檢查護理計劃和實施情況,聽取醫生、患者及家屬的反映。對新技術、新業務的開展,她自己首先掌握,運用嫺熟並指導大家儘快熟悉,安全地應用於臨牀。要求班組其他護士做到的,她先做到;護士做不到的,自己也要力爭做到。在工作中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勇於擔當,所以取得了護士們的信任,成了護士們中的主心骨。有一次,班組一名年輕的護士遇到了一個不配合的病人,病人不服從管理,激動之餘破口大罵。就在年輕護士不知所措的時候,曹穎上前拉着病人的手進行安撫,耐心做工作,說服了病人。她用言傳身教的工作方法,讓年輕護士受了教育、有了反思。從那以後,年輕護士不再只想着用簡單粗暴方式和病人交流,而是也嘗試着學習、使用與病人進行良好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用愛溫暖病人,做護士就是要操心
在病區經常能看到曹穎忙碌的身影,吃藥、輸液、找情緒不穩的病人聊天…….甚至一個臥牀病人的枕頭、一個牀位她都要親自過問。這些年來有多少個節假日沒有休息過,她已經記不清了,有多少個夜晚拋下年幼的孩子去看護危重病人而徹夜未眠,她已經記不清了………
曹穎說自己是個心軟的人,看不得病人痛苦。“把病人當朋友、家人一樣對待,將心比心,病人才能信任你,纔會有利於治療和康復。”她常常和身邊的人說。今年老病人黃某因爲歲數大、冠心病發作,又出現合併腦梗塞情況,因爲與家人關係不好,家屬很少過來看望甚至還一度拖欠住院費,更不用說對黃某進行康復功能鍛鍊了。“不管這樣,在這裏她是病人,一名需要我們照料的病人。”曹穎自己晚上回家後重新翻書學習相關的康復護理方面的知識,上網查閱資料……黃某一度情緒很低落,絕望的心情使她對治療的牴觸情緒很大,不願意站立也不願意走。和她說話時,她會把頭扭向一邊,不願搭理人。面對這樣的狀況,曹穎一次次鼓勵表揚黃某,陪她聊天,黃某慢慢開始接受曹穎,聽她的勸告開始接受康復鍛鍊。而家屬也被曹穎感動,在她的勸說下,來醫院的次數越來越多。3個月後,黃某已經能從走廊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了。可只要有曹穎在場,不論誰在她身邊,黃某也只要曹穎攙扶她。
“曹護士一天超負荷工作,還常常詢問病人需求,爲病人洗頭、理髮、剪指甲、從家裏帶好吃的陪她們聊天,給她們讀書讀報,所以無論哪個年齡的病人和家屬都喜歡叫曹護士“曹姐姐”。旁邊的護士笑着解釋說。
蛋糕切成薄片泡在稀飯裏,再配上肉沫和雞蛋,一勺勺喂進嘴裏:“聽話,多吃點兒”。給病人餵飯,是曹穎的一項日常工作。曹穎說:“精神科患者吃飯、睡覺的狀態直接反映其精神狀態,因此,護士必須親眼盯、親手喂。”
曹穎的工作不僅是餵飯。她每天早上7點30分準時走進病房,做晨護、早交班、發飯、查房、發藥、取血、帶病人檢查……一整天就這樣忙下來。賈華說:“作爲一名精神科護士,就得和時間賽跑!”
張某60出頭,住院多年。一向硬朗的她,今天卻賴起了牀:“我渾身沒勁,起不來了!”“又鬧情緒了啊!”曹穎坐在她的牀邊,嘮起了心事。十分鐘、二十分鐘……張某下牀了,擦乾了眼淚,笑了。“曹姐姐是咱親人!”家屬來探視,張某這樣說。曹穎說,“她們是傷害過別人。但她們也渴望親情。張某的笑容就是個證據啊。”
70歲的王某,入所多年。丈夫帶走了女兒,王某也走進了暮年。“要是能見女兒一面,死也瞑目了”曹穎騎車去找女兒,女兒卻說,“我不認識她,我早就沒媽媽了!”“媽媽對不起你,我真想見見你,哪怕見一面”當曹穎把視頻播放給女兒的時候,女兒的眼睛也溼潤了。“她是病人不假,可她也是一個思念女兒的母親,你如果送一點感情給她,比吃藥的效果還要好”。第二天,女兒走進了病房。從那,王某發呆少了,人也精神多了。她說,曹姐姐讓我覺得,活着有意思了。
病房裏有幾名患者因爲病態所至,一直不承認自己有病,這些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與病友合不來,認爲自己和其他病人不一樣,性格孤傲,不願住院,想盡辦法讓家屬接出院。細心的曹穎瞭解後,爲了安撫她們,親自掏錢購買《論語》等書籍送給病人。通過讀書的方式來分散她們的注意力,並且經常與她們探討人生道理。在曹穎的堅持和努力下,所有性格各異的病人都願意和她嘮一嘮、聊一聊。
住院僅一個多月的年輕姑娘小趙,患的是躁狂症,這段時間情緒還不太穩定。每天到吃藥的時候,她便開始發脾氣、鬧情緒。曹穎試圖哄着她安靜下來,坐到自己對面。“今天怎麼不高興了?和誰有矛盾了嗎?”曹穎輕聲細語地問着。 “我不想吃藥,吃藥就變傻了,就不能回家了。”小趙嘴裏辯解着,語氣就像受了委屈的孩子。她不斷重複着自己的理由:年紀大的媽媽要操持家務,奶奶臥病在牀要人照顧,自己住院花錢會增加家人負擔。“如果你的病沒有好就回家,奶奶會傷心難過的……”在曹穎慢慢地勸說下,小趙終於釋懷,6分鐘後把藥吃完了。不管什麼情況,醫護人員都不能來硬的,必須對症下藥,幫患者解開心結。
“大部分時間病人很乖、很配合醫生,偶爾也犯起倔,那時誰都管不住。”胳膊被抓、掐、撓是輕的,曹穎還曾被病人扇耳光、扯頭髮。“有時候被打很委屈、難過,但感覺患者更值得同情。”曹穎說,看到她們被家人擡着送進來,治療一段時間能夠康復出院時,那時候最開心、最有成就感。
“做護士就是要操心。”她經常告訴科裏的護士,“咱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在商場挑衣服,不合適可以再換。”常年勞累使曹穎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每天只能睡五六個小時,有時候甚至整夜難眠。但每天早晨,她總是第一個走進病房,精神飽滿,用微笑關心着每一個病人。“好像進到病房,我整個人就精神了,挺神奇的。”曹穎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