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陳兵,男,49歲,漢族,無黨派人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急診科、ICU主任。現爲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危重病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天津急診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天津醫學會重症醫學會常委。
1990年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到醫大二院工作,從事高強度,高風險的急救醫學26載,守在醫院救死扶傷的最前沿,每天上演着生死時速,是刀尖上的領舞者,他帶領急診醫學科和重症醫學科團隊在醫療、教學、科研領域辛勤耕耘,年接診急診患者13萬餘人次,搶救危重患者近萬餘人次,搶救成功率達95%,他深知科研工作的是提高醫療技術、醫療質量的動力,近年來主持、參與多項課題研究,並獲天津市衛生系統引進應用新技術填補空白項目及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6年來,春夏秋冬,寒來暑往,週末假日,急診和ICU中總能見到他的身影,外人很難理解,24小時乘以365天,分分秒秒處在高度緊張,與死神賽跑的戰役中,陳兵是如何堅守的。
記得兩年前的一天上午,陳兵主任正在查房,搶救室的大門被一羣人撞開,隨着一陣嘈雜的腳步聲,三個滿身泥污惡臭的人被擡進搶救室。“怎麼回事?”他焦急地問“大夫,他們幾個人掉進沼氣污水池了。”病情就是命令,陳兵主任馬上組織搶救。這三名患者均爲外地打工人員,在處理污水過程中,由於防護不當,掉進污水池發生沼氣中毒。來到醫院時病情非常危重,呼吸窘迫,口脣紫紺,深昏迷,且頻繁抽搐,生命垂危。陳主任馬上爲其中一位患者氣管插管,患者口腔鼻腔污濁的分泌物濺了一身,他絲毫沒有嫌棄,顧不得擦淨臉上的污漬,來不及換上乾淨的衣服,繼續實施搶救。生命不分貴賤,在患者既無家屬又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開通綠色通道,馬上進行檢查和治療。在陳兵主任的精心的治療下,患者的病情好轉,一週後康復出院。就這樣陳兵和他的團隊一次又一次創造生命的奇蹟,患者的轉危爲安、起死回生,對他來說是一種內心的激勵,是無怨無悔堅持下去的信念源泉。
世間術業有幾何,至精首善爲醫者,就這樣陳兵紮根急危重症醫學,埋頭苦幹着,默默付出着,一干就是26年,不爲名譽、不爲利益,只爲撫慰衆生的傷。
2014年12月的一個下午,一位藏族住津女學生在課堂上突發暈厥,抽搐。來院時已神志不清,呼吸困難,嚴重缺氧,生命垂危。陪同來的老師告訴陳兵,這是一名藏族兒童,受政府援助來天津讀書,在津舉目無親,學校領導懇求着;“你一定要把她救活啊,否則我們沒法和家屬交待,也沒法和政府交待啊!”陳兵知道這樣一個花季少年對家庭對學校意味着什麼,他深感責任重大,馬上報告院領導並親自組織搶救,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改善患者呼吸情況,低溫腦保護,維持重要臟器的功能,抗抽搐藥物治療,使患者症狀有所緩解,爲下一步診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同時完善各項檢查,並迅速收入ICU,患者的生命體徵雖趨於穩定,但診斷異常困難。2次頭CT未見異常,入院後多次行腰穿檢查卻爲血性腦脊液。實驗檢查毫無進展。他迅速整合全院資源,尋找診治突破口,與時間賽跑。經過一夜努力,抽絲剝繭,最後診斷腦血管畸形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當陳兵走出病房時已經是深夜了,這時他纔想起連續工作了7、8個小時。這個藏族女孩在陳兵的精心治療下很快清醒,撤離了呼吸機,恢復良好。當孩子的親屬千里迢迢從西藏趕來,看到轉危爲安的孩子時,極喜而泣。他就是這樣已數不清多少次在瞬息萬變的生命體徵中捕捉生機,在分秒必爭的臟器支持中創造着奇蹟。
每一個危重患者搶救的緊要關頭,都有他的身影,每一次突發災難的急救,都有他的腳步,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地震,他臨危受命赴救援一線,在格爾木創建ICU,晝夜工作,和我市醫療隊創造了“零感染、零死亡”的佳績,受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表彰,獲“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稱號。2015年8月12日,塘沽地區發生特大爆炸,陳兵在第一時間趕到醫院,馬上制定搶救應急預案,從登記,分診,就診,清創,縫合的流程到預留觀察和危重病人救治牀位,開通傷員綠色通道,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使得傷員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26年來陳兵在急症和ICU裏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兢兢業業,無怨無悔的書寫着自己的青春與人生,目睹着生與死的無常,體會着職業的精彩與無奈。常年無假日,超負荷工作着,經他醫治的病人不計其數,經他會診的病例數之不盡,醫者仁心,大愛無疆,陳兵和他的團隊用精湛的醫術,崇高的醫德創造着一場又一場暴風雨後的彩虹。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