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創業者出現在我們身邊,而接受採訪的這幾位大學生創業者中有暫時的成功者,也有事實上的失敗者。在這裏,我們無意渲染致富神話,更不是編織個人傳奇,只是希望通過他們的創業經歷能讓準備創業的大學生或是正在創業的大學生從中體會一些經驗。
成功
天津師範大學兩名大二男生
吃頓烤雞翅想出好商機
“如果你愛一個人就帶他(她)來吃吧,如果你恨一個人也帶他(她)來吃吧。”這句“涉嫌盜用“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經典臺詞的開場白是天津師範大學的兩位“學生老闆”給自己的小店撰寫的廣告語。這兩位來自東北的小夥子就因爲共同吃了一頓烤雞翅而因此成爲師大附近“赫赫有名”的“津門翅客”的老闆。
“津門翅客”是大二學生金德全和同學董磊合夥經營的一家烤翅店,店址緊靠師大校區,經常光顧烤翅店的“主顧”也以附近幾所高校的學生爲主。與金德全約好見面的那天,“津門翅客”正在裝修,狹窄的店面裏堆滿了封陽臺用的塑鋼窗框。
“津門翅客”的店面不大,上下兩層大約也就百餘平方米,除了廚房和衛生間外,剩下的地方也就能擺十張左右的小餐桌。
和很多大學生創業的經歷相似,這倆人投資開烤翅店的想法也來源於一次無意中的發現。“哈爾濱市有一家烤翅店生意特別好,經常會見到去吃雞翅的客人排隊。我們去年冬天一起去吃飯發現原來烤雞翅也能這麼火,所以就想在天津也開一家類似的店。”
金德全喜歡吃雞翅卻不能吃辣,可是他偏偏想到要用“辣”來取勝。兩個不同廚藝的小夥子就真的四處淘換,找來自詡是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汁來醃製雞翅。在開業之初,正是這個獨特的辣翅成就了“津門翅客”。
在學校附近租房子,兩層百餘平方米的小樓每年的房租是11000元,接下來就是購買烤箱、各種調料、桌椅板凳,沒用一個月,“津門翅客”開張營業。“我們的一期投資3萬元,除了一小部分是自己的,大部分都是跟同學們七拼八湊借來的。”雖然目前“外債”還沒還清,但是眼看着小店生意越來越紅火,兩位“學生老闆”也並不介意。
3月中旬,伴隨着一則“只要你能吃4根辣翅,全桌免單”的廣告,“津門翅客”開張了。如今,“津門辣翅”已經在師大校區外“存活”一個月,小店經營狀況良好。現在,“津門翅客”在網上開通博客訂餐,對外的宣傳依然是“巨辣雞翅”。“我們覺得這項工作挺好的,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們會繼續下去。”金德全和董磊都是學美術的,但是他們兩人絲毫不介意成爲“廚子”,而且還很有信心能成爲“名廚”。
失敗
天津師範大學一名大二女生
大學服裝店損失近萬元
在接受採訪的衆多大學生創業者中,小惠是唯一的一位女孩,同時也是投資最大、賠錢最多的一位創業失敗者。
2007年10月,來到大學城上學的小惠第一次有了想要經商的念頭。“學校的位置特別偏僻,買東西不方便,特別是女孩要是想買漂亮衣服至少要坐1個小時的汽車才能到商業中心。”愛美的小惠在來到新校區後首先發現的就是“商機”。
沒有深思熟慮,也沒做“市場調查”,甚至不懂得覈算成本和開支,毫無準備的小惠沒過多長時間便成爲校園裏一家小服裝店的“老闆”。“第一個月我確實賺錢,但是我當時算的只是賣衣服的盈餘,卻將房租、人工、水電都沒計算在內。如果這麼算下來,我最多也就是不賠不賺。”等到小惠將這筆賬算清楚,她便發現自己開始賠錢。
“做服裝生意壓貨特別厲害,一旦進貨失誤,所有衣服就都砸手裏。”店裏的客流稀少,服裝壓貨造成資金週轉不靈,再加上小店需要人照看影響學習,小惠的服裝店在堅持了不到4個月後便宣告“倒閉”。在朋友的幫助下,小惠總算將自己的店面轉租出去,收回部分房租,就這樣4個月的時間讓小惠損失近萬元。
如今接受服裝店的新老闆依然在做着服裝生意,可是以往喜歡逛街購物的小惠卻再也沒有進去過。
每次從店門前經過,望着裏面熟悉的場景,她總覺得有些喘不過氣來。“我也總結自己的失敗經驗,覺得這次的投資失誤是因爲沒有提前進行市場調查。實際上如果我要是開一家複印打印店,可能現在還在經營。”有過這次失敗的經歷,小惠變得成熟很多,她開始懂得思考什麼纔是顧客最需要的,而不是自己最需要的。
失敗
江南大學一名天津學生
“股東”出分歧拆散創業路
大多數的大學生創業者都會選擇流通領域,也就是賣東西。可是學習通訊工程的小劉和同學卻選擇另外一條道路——中介所。不過就是這條不用大投資、大成本的小生意也在經營兩個月後宣告失敗。雖然小劉避諱提及原因,不過從與他的談話和同學們的介紹中瞭解到,導致他們“生意”失敗的原因是因爲三位“股東”之間產生了分歧。
與很多想拿創業項目當成事業來做的大學生比起來,小劉的想法比較簡單,中介所只是他在大學時代勤工儉學或者說賺零花錢的一個方式而已。以介紹家教爲主要業務、推薦羣衆演員等其他副業爲陪襯的“中介所”在去年春天開業,辦公地點就是小劉的宿舍,同宿舍的兩位室友是他的“合夥人”。三人既是老闆也是員工,每天騎着電動車奔跑於學生和家長之間。
“最開始我們的生意不錯,每位接受中介服務的學生大約會付給我們100~150元不等的中介費。”小劉他們的“客源”都是三人一點點找來的,光散發出去的傳單、廣告就花費他們不少錢,更不要提經歷。在家教工作步入“正軌”後,“中介所”拓展“業務範圍”,開始爲一些影視劇劇組尋找羣衆演員。雖然一次賺錢不多,但是每月下來也是收入頗豐。
隨着業務的擴大,問題一點點暴露出來。首先,來他們中介所找家教工作的同學開始跟他們玩起花招。“我們那麼不容易找來‘客源’只是賺點辛苦錢,可是有部分同學卻在與家長‘接頭’後把我們甩開,讓我們‘人財兩空’。”小劉說,這種事是他們始料不及的,而且即使是發生之後,他們也沒有想到特別可行的辦法來解決。爲此,三位“股東”開始出現爭執。
特別是在大三開學之後,通訊工程系開始細分專業,以前一直住在同一宿舍的小劉三人因爲選擇專業不同而搬離舊宿舍。住宿地點的變更直接導致他們在生意上最終“分道揚鑣”,開學後沒多久,小劉他們組建的“中介所”便宣告破產。
“以前很多物品都放在宿舍裏,我們三人每天見面可以一起商量。分專業、換宿舍之後,大家住得遠了,那些共同的物品放在哪個宿舍都不合適,很有可能會影響其他同學,再者大三的課程比較忙,所以我們便決定不幹了。”對於“中介所”兩個月夭折,小劉這樣解釋。因爲一直沒有拿“中介所”當成事業,所以失敗也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大的困擾。不過,每每提起當初“創業”的經歷,小劉的言語裏依然還會流露出一絲懷念和嚮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