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 春天的故事
天津地鐵 見證城市“加速度”“天津是繼北京之後,中國內地第二個擁有地鐵的城市,但受當年各種因素的制約,老地鐵的修建過程卻異常坎坷。”天津地鐵第一代設計師、時任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副局長、88歲的劉增褫老人感慨地說。天津首條地鐵工程1970年啓動,1984年正式運營通車,總長只有7.4公里,前後卻造了14年時間,平均每公里造了近2年時間。而如今的地鐵一號線工程從施工到通車,26公里多的里程僅耗時三年多。——天津地鐵在見證時事的變遷中,也在講述着改革開放爲這座城市帶來的“加速度”。
外行領命
在劉增褫老人家中,最醒目的就是一張巨幅黑白照片,照片的中央是鄧小平同志,時年58歲的劉增褫站在老人家身後兩排的位置上,對着鏡頭意氣風發地笑着。這張照片見證了劉增褫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這是“中國第一屆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的合影。在這屆大會上,因爲鄧小平同志正式復出了,因此也就成了改革開放的序曲。
那是1978年的春天,劉增褫因爲在天津地鐵設計以及其他一些科研課題中的出色表現,受邀出席了由鄧小平同志主持的首屆國家科技獎勵大會。
“你能想到我有多激動嗎?”老人說這句話的時候聲音很大,但卻是顫抖的,兩隻手不停地來回擺動。
老人說,當大會閉幕式上郭沫若同志發表題爲《科學的春天》書面講話時,他真切地意識到“知識分子的春天真的來了,好日子真的來了!”
果然,當年十二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時,劉增褫就從報紙上看到了鄧小平同志作的報告:“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實行改革開放……”
此前的劉增褫,和很多知識分子一樣,在“文革”那個特殊的環境中,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我其實算是很好了,沒有被批鬥,還做了一件很不錯的事情。”他所說的“不錯”指的就是天津地鐵。
1970年初,時任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副局長的劉增褫,被緊急召到市革委會,“領導告訴我要修建地鐵了,問我是否有信心完成地鐵的設計。”
劉增褫一下子驚呆了——要知道,當年的中國,除了北京擁有一條地鐵線之外,全國還沒有第二條,在絕大多數人的意識中,地鐵還僅停留在“耳聞”階段,“眼見”的都少,就別說乘坐了。
看着市領導堅定並期待的目光,劉增褫二話沒說,當即表示“一定如期完成”,但心裏卻多少有些打鼓。
這可不僅是修一條地鐵那麼簡單。
始建於1970年4月7日的天津地鐵,也稱爲7047工程。它是經當時的天津市革命委員會批准,結合牆子河改造工程修建的戰備通道,屬天津市人防工程的一部分。
“當時還處於‘文革’期間,指揮部所屬的各個單位都不叫局委辦什麼的,全部用大組、小組來區分,一個大組就相當於一個局級單位。”老人介紹,7047工程指揮部成立後,由他出任“設計大組”總負責人,其實就是地鐵工程的總設計師。
1943年畢業於天津工商學院土木系的劉增褫說,自己屬於典型的“外行領命”,“我雖然是學建築出身的,但別說地鐵工程,連鐵路工程都沒幹過啊。”
但既然立下了軍令狀,就一定要保質保量地幹好。
接受這個艱鉅的任務後,市領導帶領着劉增褫以及諸多設計、施工人員一起去北京取經。
簡單和複雜
從北京回來後,劉增褫的辦公室經常徹夜長明。
老人說,那是他人生中最爲充實的一段時光,大家整天泡在一起,不談論報酬,不計較苦累,爲了一個目標,不斷地努力。
那也是一段異常艱苦的歲月。
初春的天津乍暖還寒,7047指揮部裏卻總是給人火辣辣的感覺——不用記考勤、不需要任何人督促,餓了掏出從家裏帶來的乾糧啃兩口,渴了用搪瓷茶缸子對着水管子接半缸——沒有食堂,也沒空出去吃飯,甚至覺得燒水乃至上廁所都是“浪費時間”,生活的需求被一再壓縮,變得越來越簡單,圖紙上的方案卻愈發複雜——天津地鐵的雛形就在這樣難以想象的環境中呼之欲出。
“加班都成常態了,天黑之前就回家纔不正常。”老人呵呵地笑着,他說盡管他是負責人,完全可以有理由爲大家爭取加班費、夜班補助等,但當時卻“完全沒有這根筋”,並且也沒有一個同事通過任何方式向他提出過這類的請求,“是我們有錢嗎?那簡直就是胡話,大夥的收入大都是一個月幾十塊錢。”
天津地鐵工程指揮部當時沒有一輛汽車,以致工程開工很長一段時間,劉增褫都是和同事們騎着自行車下工地,一旦領導有急事召見,也一樣是騎着自行車一路風塵前去回報。在工程現場,老百姓們根本就分不出哪個是工人,哪個是指揮者,“全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
這樣良好的工作環境在“文革”期間是非常罕見的,但也正因如此,複雜的設計工作連同取經時間計算在內,僅僅兩個月就得以完成,並很快就被市領導批准。
三停三建
2004年12月29日在天津地鐵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天津市地鐵一號線隧道全線貫通。不知是不是巧合,時間倒退20年,1984年12月28日,我國第二條地鐵——天津“老地鐵”建成通車。
“老市長李瑞環親自來主持通車儀式,我當時已經調離市政工程局,但還是受邀參加了通車典禮。”劉增褫說,那也是他人生中非常幸福、非常具有成就感的一個時刻,覺得此前的一切苦和累都變得那麼微不足道。
受各種條件限制,從1970年6月5日開始動工,到2001年10月9日停運,“老地鐵”總共建設不過7.4公里,“就這期間還經歷了三次建設和三次停建的過程呢。”老人說,國力薄弱是當時地鐵修建進展緩慢最大的原因。
因此,當看到地鐵一號線工程從施工到通車,26公里多的里程僅僅耗時三年多,再想想當年地鐵,7.4公里的距離,從開工到全線通車耗時14年,“沒有辦法比啊,改革開放爲中國各行各業都注入了勃勃生機。”
那時,工程採取全民會戰的形式,以專業隊伍爲骨幹,義務勞動大軍爲主力,大打人民戰爭,共組織了3500餘人的專業隊伍,義務勞動者不計其數,總共進行了466萬個義務勞動日。
據負責天津地鐵一號線施工的一位工程師介紹,在拆除老地鐵時,發現時隔20多年,隧道里竟然沒有絲毫滲水跡象,簡直不可思議。
“我們什麼都沒有,就有一個端正的態度!”當記者向老人求證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如此作答。
“我們是天亮就幹,天黑到啥都看不見才收工。”老人說,當年測防水的時候不是一次試驗,而是無數次試驗,每隔兩天就測一回,有時一天之內測N回,但凡有一點可能滲水的蛛絲馬跡,都會從頭來做,絕不會在執行設計意圖的時候打任何折扣。
即便如此,建設進度還是不容樂觀,“基本沒有專業的大型設備,完全要靠人工操作。當時參加新華路段隧道挖掘施工的有500多人,大家都是用小推車一車一車把土運到隧道外面,1000米的隧道整整幹了兩年纔打通。”看着今天天津地鐵一天一個樣子的行進速度,老人慨嘆“今非昔比!”
事實上,從1970年動工後,直到1976年2月,“老地鐵”只完成了3.6公里,開通了4個車站,實現了第一次試運行。
“新華路站、營口道站、鞍山道站和海光寺站可以開通了。”興奮的心情僅僅在劉增褫的心中一閃即過,受唐山大地震影響,天津也進入抗震救災階段,地鐵建設暫停,“自己的設想無法變成現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1979年~1980年,在不影響前4個車站運行的情況下,“老地鐵”又開始動工。此次開工在原先3.6公里的基礎上又延伸了1.6公里,貫通了二緯路站和西南角站,並於1980年實行了第二次試運行。
但在1980年底,“老地鐵”因爲經濟原因再次停建。
時隔四年後,經過第三次擴建之後,“老地鐵”又開通了西北角站和西站,全程達到了7.4公里,共設八個站點,直到地鐵一號線工程開工之前,一直保持如此。
破舊立新
看着今天爲全國稱道的天津地鐵一號線,老人感慨地說,當年的天津地鐵也創下了一個世界之最,就是全世界距地表最淺的地鐵,離地面最淺處只有3.5米。
劉增褫說,這樣設計的主要原因是,當年缺少大型設備,單靠人力很難挖得太深,即便如此,地鐵建設者們還是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地鐵工程建設,經受住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修建西北角至西站這一段時,就已經進步很多,有了基本的大型挖掘設備,施工人員能更好地執行設計理念,這段工程穿越了南運河的河底,並且歷經近30年的考驗都沒出現任何大問題。
老人說,由於當初設計原則是以戰備爲主,運營爲輔,在常規運營下有着不可彌補的缺陷,比如打穿了許多防空洞、建設過大的通風口都造成了浪費,又如在兩站之間建造了面積很大但僅用於戰備時的衛生間,站臺的長度卻僅有五六十米等,再加上長度過短,一直無法起到分流地面人流的作用,這些問題都嚴重製約了天津地鐵的發展。
2001年10月9日晚7點半,老地鐵發出最後一班車時,劉增褫老人的內心也有一種強烈的傷感——有老朋友、老部下邀請他去現場見證這一歷史時刻,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按說是該看看,可我怕自己受不了,那就像是我的孩子,被別人抱走了。”
老人甚至沒有看電視中的報道,只是在家人談論的時候,偶然插上一句,“我們圓滿完成任務了。”他說,儘管傷感,但也欣慰,一旦想想“不破舊,如何立新”,想想即將動工的地鐵一號線,就又感到了難以名狀的欣喜。
“就像孩子長大了,總要離開父母的庇護一樣。”老人說着,視線深情地穿過窗臺上的花草,投向室外。
地鐵速度
不久前,88歲高齡的劉增褫老人在市政工程局領導們的陪同下,專程感受了一回地鐵一號線。
“真是好啊!”看着造型優美的新地鐵站,感受着風馳電掣的行進速度,老人說,“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增強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國力,還有我們的意識,看看地鐵的發展,就能看到這幾十年來城市交通走過的路。”
事實上,老地鐵最初設計就是從雙林站到柳灘站,全長26公里,只是當年的國力根本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工程建設,而如今地鐵一號線南起雙林,北至劉園,成爲縱貫天津市區南北走向的主幹線,全長26.195公里,恰巧與原先26公里的老地鐵設計基本吻合。
“只要是身體允許,我很願意多坐坐地鐵,看看咱們天津的大發展。”老人告訴記者,他特意諮詢瞭如今地鐵工程的負責人,知道天津還有好幾條線路都在緊鑼密鼓地施工,更加感到興奮。
“我在想,將來有一天天津地鐵連成網狀,城市是不是可以進入一個新的快車道。”直到70歲那年,老人才從天津市園林局局長的崗位上退下來。別看老人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但依然思維敏捷,在他看來,擁有地鐵的城市方可稱爲真正的國際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