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津城四月天,皮黃檀板絲竹,國粹梅開二度。『李瑞環改編劇目匯演』成為今春天津京劇迷的盛大節日,也讓外地票友好不眼饞。就連專程來津觀看越劇的寧波市文化局原副局長,也臨時改道跑去過戲癮了。不論是新老演員、觀眾票友還是導演和劇評界,大家都一致認為,這次改編讓傳統國粹藝術再抽新芽,也幫助一些久未登臺的『封箱』戲獲得了重生。
正如好萊塢之於美國,大長今之於韓國,藝伎之於日本,京劇作為『中國符號』早已成為世界了解我們的『文化名片』。不要說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生旦淨丑,就連跑龍套、打圓場、走過場、亮相、倒好、碰頭彩……這些現代常用詞匯都源於京劇術語,京劇文化可謂深入人心。可如何傳承並讓現代人看懂進而著迷,卻成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亟待解決的首要命題。變則通,通則久。怎麼變?清代李漁的『立主腦,減頭緒,密針線』和鄭板橋的對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可謂是對李瑞環同志改編傳統京劇劇目的最精煉概括。
藝術是有生命的,從徽班進京到如今幾百年,京劇藝術自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家底』殷實,流派眾多,經典數不勝數……但節奏緩慢、劇情拖沓、為合轍而添『水詞』,文言典故晦澀拗口,也讓很多年輕人失去耐心。事實證明『唐三千、宋八百、唱不盡的三列國,』京劇劇目四五千部,至今仍活躍在戲臺上的不足百出,人們耳熟能詳的不過就剩下十幾出戲的部分唱段。不改變就會讓經典萎縮,不創新就會失去觀眾緣。難怪老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李榮威感慨:『我們這些老藝人原來一直苦惱的就是怎樣纔能將傳統的東西更好地傳承下去。』
多年前,瑞環同志就呼吁重視傳統劇目的發掘整理,後來逐漸形成了『壯大隊伍、培育市場、保護文獻、改編創新』的四大系統工程,讓京劇重生。20年前,他在天津青年京劇團和廣大票友中開展『百日集訓』,培育演員和觀眾市場,讓京劇後繼有人;隨後的京劇音配像的浩瀚工程,搶救性地保護發掘上世紀初葉灌制的唱片文獻,可謂是京劇史上濃墨重彩的手筆。如今他又探索傳統劇目改編整理,從4小時壓縮到2小時,晦澀冗長的戲文變得琅琅上口……感謝這些為我們『翻譯』古代經典活化石的求索者。改編一個本,救活一出戲,正是他們為傳統藝術注入了生機,使之歷久彌新。(孫 誠)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