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林瓔近日獲美國國家藝術勛章,奧巴馬親自為其授勛,她的作品遍布美國各地
她是林徽因的侄女,曾被美國《生活》雜志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國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的領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國各地,而她的最新榮譽是獲得2009年度美國國家藝術獎章。2月25日,白宮東廳,美國總統奧巴馬為身著黑色鑲紅邊套裝的林瓔披掛上紫綬帶的金質獎章。表彰她作為建築師、藝術家環保人士的卓著成就。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而林瓔是此次獲獎者中唯一的亞裔。
| 曼哈頓環境學習實驗室。 |
| 不砍掉一棵樹:是『什麼在消逝·空屋』系列中的一件作品,陳列在美國加州科學博物館外。是一件巨大的圓錐體雕塑,由青銅鑄造,內部用回收來的紅杉打造。 |
| 『逝去的時間』:賓夕法尼亞車站的鍾。設計參考了月食原理,當黑夜來臨,鍾面會被背面的陰影咬去一塊。 |
| 『越戰紀念碑』及其上士兵的名字。 |
| 北京展出的『什麼在消逝·空屋』裝置。 |
21歲設計出美越戰紀念碑
成華盛頓最吸引人建築
20年前,林瓔因為設計越戰紀念碑而一夜成名。如今它已成為美國華盛頓最吸引人的建築物,但在剛剛誕生的時候,卻飽受爭議。
1980年秋天,美國國家建築家學會為越戰紀念碑在全國范圍內征集設計方案。大師雲集的1421個設計方案中,最終脫穎而出的是一名年僅21歲的在校大學生,她就是林瓔。
當時的林瓔,還在耶魯大學建築系讀大四。她的方案是一份課堂作業:這是一座低於地平線,倒V字形的碑體。黑色的、像兩面鏡子一樣的花崗岩牆體,如同一本打開的書,又仿佛大地開裂,向兩面無限延伸,在到達地面處漸漸消失。它們的走向分別指向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這兩座象征國家的紀念建築在天空的映襯下高聳而端莊,越戰紀念碑則匍匐著伸向大地,綿延又哀傷。
這一設計方案在問世之初,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一些越戰老兵認為,紀念碑本該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這份色調灰暗且朴實無華的設計方案是對戰死者的不敬。林瓔的華裔背景也被人拿來大做文章:『你不覺得這很可笑嗎?越戰發生在亞洲而你正好是個亞裔?』一位記者這樣問她。
然而最終,林瓔的方案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1982年10月,紀念碑建成。熠熠生輝的黑色大理石牆上,依每個人戰死的日期為序,鐫刻著美軍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間在越南戰爭中陣亡者的名字。
大量的榮譽和獎勵接踵而來,1984年她獲得了美國建築方面的權威獎項——美國建築學院設計獎,隨後又獲得了總統設計獎。
1987年,林瓔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她是耶魯大學有史以來獲得該項學位的人中最年輕的一個。
她被美國雜志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100位美國人』。2002年以絕大多數選票當選為耶魯大學校董。
曾經備受爭議的越戰紀念碑早已成為華盛頓最具觀賞性的場所之一。每年來此參觀的游客達400萬之多。
林瓔印象
人淡如菊
和林徽因一脈相承
在國內,林瓔的名字是近幾年纔被人所熟悉。在她的身份介紹中,總是少不了這樣的前綴:『林徽因的侄女』。林瓔的父親林桓和林徽因是同父異母的姐弟。在林徽因逝世之後四年纔出生的林瓔,從未見過這位姑媽,但這並不影響人們總是將她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林瓔的長相也確實和中學時代的林徽因有幾分相似,人淡如菊,濃濃的書卷氣質。美國的媒體這樣來形容林瓔給人的最初印象:『好像是一個要急著趕去上課的大學生。』然而,在很長的時間裡,林瓔完全不知道這個姑媽的存在。『我一直都知道,對於父母來說我們生活的地方並不是家……幾年前我問媽媽,為什麼她從不提及她的過去,她說,這是因為我從來沒有問過她。』林瓔在自述中這樣說。
林瓔不會說中國話,直到21歲生日的時候,她纔對自己的家世有所了解:『他(父親)當時提到了姐姐林徽因,我的姑媽,一個建築家……她和她的丈夫梁思成一起參與設計了天安門廣場並整理了許多中國古代建築的文獻史料。』林瓔看得出來,父親對這位姐姐很是喜愛。『我想正是出於這種欽慕纔使他一直希望有一個女兒。』據說,林瓔的父親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果敢獨斷,纔華橫溢而心想事成。林瓔的纔情,正是和姑媽林徽因一脈相承。
『什麼在消逝……』:
地球的『記憶地圖』
去年9月,林瓔攜新作『什麼在消逝·空屋』來到北京進行展出。『什麼在消逝』被稱為林瓔『最後的一座紀念碑』。雖然它實際上並不是一座建築物,而是一個呼吁保護瀕危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大型聲音及多媒體互動裝置。它被安置在北京一當代藝術中心的地下展廳。游覽者手拿一塊有機玻璃正對地上的投影設備,那些已經滅絕和瀕臨滅絕的動物就會在眼前一一呈現,有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的象牙喙啄木鳥、有正在消融的北極上孤單的北極熊;有大西洋裡變得越來越小的鱈魚,還有已經滅絕的北美信鴿——在很久很久之前,當它們浩浩蕩蕩地飛過,甚至可以遮擋住太陽的光芒……
『此時此刻,我們正在經歷地球歷史上的第六次大規模物種滅絕。造成這一切的唯一原因,是人類的所作所為。平均每20分鍾,即有一種植物或動物從地球上徹底消失。按此速度,未來100年,地球上30%的動植物將走上滅絕之路……』林瓔說。基於這一現實,林瓔用多年之力,創作了這件令人震撼的作品。
『什麼在消逝』計劃還將至少持續十年。林瓔計劃在未來三年和GOOGLE合作,在網上展現這個星球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記憶地圖』。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把屬於他自己的記憶、或者是父輩們的記憶中的事物添加到這張『地圖』中……美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也將參與進來,將2050年時人類可能面臨的情境通過這種方式展現出來,繪制出一張屬於未來的『地圖』。
對東方建築的興致遠勝於西方
有些事情肯定不僅僅是巧合:比如林瓔和林徽因一樣都選擇了攻讀建築,而如今她又和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一樣,對環保有了濃厚的興趣。
林瓔說,雖然她生長在一個幾乎遺忘了中國傳統的環境裡,但她卻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東方式的審美意識對她影響。『從學生時代起,我對東方建築的興致就遠勝於對歐洲建築。我曾經非常驚訝自己為什麼會與中國建築存在如此微妙的聯系。直到在一次與家人回中國福建的經歷中看到了父親度過童年的老房子,我看到了那些簡單的庭院,精雕細琢的木頭,可隨意擷取的湖畔小景環繞著整個院子……』
『這裡就是父親生長的地方。』林瓔突然明白了,正如父親從小在這種環境下受到熏陶一樣,她也深深地受到了父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