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胡經代教授
1997年底,華南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的教授們搬進了新建的教師村,教師村位於華師東側,環境幽雅。
然而好景不長,一年多後,華南快速乾線穿過校園『貼』樓而過。從此,住在樓中的1000多戶人家日夜受到車流噪聲的侵擾,輕則加裝雙層玻璃,重則夜夜吃安定,更有不堪忍受者舉家『逃』離……
在多方投訴未果之下,最近,十多位老師向法院提起了一宗噪聲侵權公訴訴訟,他們希望此舉能贏得本該屬於他們的安寧。
車子『轟隆』過
老教授難入眠
教師村是幾棟30層的高樓,東面距離華快只有約三四十米,華快剛好是從華師校園最東側穿過,路的另一邊還有華師的圍牆,牆外則是華景新城。在教師村的背面還有幾棟舊的宿捨樓,住在裡面的法學院老師伍勁松說,華快與幾棟舊樓的距離窄處只有19米,有時大卡車經過時,房子、窗戶、床都會跟著震顫。
談起噪聲給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影響,57歲的華師文學院教授胡經代可是憋了一肚子的苦水。『華快噪聲污染,讓我白天無法好好工作,晚上無法好好休息!』
胡經代家住教師村的十樓,他家的書房、客廳、臥室都朝向東面,從窗外望下去,正是華快。
胡經代教授雙目失明,他的夫人李老師帶著記者走進書房。『為了降低噪聲,我們將書房的窗戶換成了兩層的隔音玻璃,但是還是沒有什麼效果。』
『他(胡經代)眼睛不行,寫作、看書、批閱學生論文都得靠電腦裡的盲用軟件來聽,車流聲這麼大,他怎能安心工作?』
李老師說,除了車流聲,樓下還經常傳來尖銳的高音喇叭聲。胡經代說,盡管明知對健康不好,但他們每晚都要吃安定,夫人吃一片,他要吃兩三片。
昔日環境幽雅
朝聞鳥夜聽蛙
起初,這裡並沒有叫人備受煎熬的車聲。1997年底,胡經代一家搬進剛建好的教師村時,環境與現在可謂天壤之別。
據住在教師村的華師的多位老教授講,原來教師村東面,現在華快經過的地方,是學校生物系的植物園,有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個水塘。『那個時候,夏天我們可以聽取蛙聲一片。清晨,則是被小鳥叫醒。』
這幾棟樓裡,住著華師、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商學院等多所高校的老師。因為東面的環境幽雅,朝向東面06、07號的房子在當時是最靚的,所以按照當時的政策規定,朝向東邊的房子都分給廣州幾大高校大名鼎鼎的教授。
可誰又能想得到,1999年華快通車,最靚的房子轉眼成了最吵的房子。
不堪忍受噪聲
部分住戶逃離
住在教師村的1500多戶,都跟胡經代一樣受到了噪聲的影響。按理說,住在學校裡方便得多,但為了逃離噪聲污染,一些教授只好捨近求遠,跑去外面買房。胡經代家隔壁的鄰居就不堪忍受噪聲搬了出去。
胡經代教授告訴記者,他之所以沒有搬走,是因為眼睛不好,搬走了不方便看病,不方便去學校圖書館。
盼建全封閉隔音牆
1999年,華快建成通車,盡管安裝了綠色的隔音設備,但這猶如一張薄紙,根本抵擋不了噪聲的侵擾。與華師一樣,受到華快噪聲影響的還有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師中文系教授、廣東省政協常委張桂光說,幾年前,華師和暨大兩所學校的政協委員曾在政協會議上提交了提案,要求解決這件事情,但沒有效果。
據檢測,華快高速路上的噪聲高達70分貝,而《廣州市<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准>適用區域劃分》中規定,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區域屬於其中的居住、文教類區域,其環境噪聲標准值為晝間55分貝,夜間45分貝。現在,老師們最迫切的願望,就是希望華快能建起全封閉的隔音牆,還師生們一個安寧的校園。胡經代等十多位住戶已經向法院提起了一宗噪聲污染公益訴訟,狀告廣州華南路橋實業有限公司。老師們的訴訟請求很簡單:請求法院判決被告停止侵權,排除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將噪聲降低至晝間?55分貝,夜間?45分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