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毛澤東『第一標准像』的原始照片。題圖為從這張照片中『摳』出來的主席頭像,即現在百元人民幣上的頭像。 |
一幅著名的歷史照片《毛主席在陝北》其實源於1936年埃德加·斯諾的拍攝,但照片中的領袖明顯被『美容』,原本的黑白照片中毛主席眉間的皺紋、消瘦的面頰,被取代以紅潤面頰和英氣勃發的眼眸。
在一組魯迅與許廣平等人的合影中,背後的『反動分子』不斷消失,拍攝於上世紀20年代的合影,最後留下一個個莫名其妙的黑洞。而在一組英雄雷鋒的照片中,不清潔的袖口被修整,擺拍的姿勢被修飾成電影劇照版的張貼畫……
『張大力:第二歷史』的展覽,確切地說是130餘組攝影作品,凝結了藝術家張大力在過去6年間埋首於北京各大國家媒體機構的工作成果,他從這些機構裡發掘出不少廣泛流傳的舊照片及資料,一經對比,發現了驚人的現象:一些人們熟悉的領袖人物、英雄人物的經典歷史照片,可能並非真實的『第一歷史』現場,而是經歷了改造的『第二歷史』。
如何看待這些歷史照片被『改造』?昨天,南方日報記者采訪了藝術家張大力,以及藝術界的不同觀點。
用手術刀『摳』出主席標准像
人民幣百元鈔票上的毛主席頭像,是從一張合影中『摳』出來的。
展覽中,一幅人們熟悉的《毛主席第二張標准像》,曾是上個世紀50年代天安門城樓的毛澤東畫像的樣本。張大力的展覽中,人們卻看到它背後隱藏的秘密。這張照片是當時的工作人員從集體照中摳出來的,並利用醫用手術刀或鍾表發條改制的刀片來去除毛澤東周圍的人像,並使用透明水彩燃料和減薄液修正形象。
《毛主席第一張標准像》也隱匿著相似的身世,2000年它還被作為新百元人民幣鈔票上的毛主席大頭像,但同樣是從一張合影中『摳』出來的。這張照片的原型是1950年毛澤東與全國戰斗英雄、勞動模范的合影,被工作人員從合影中單獨剪下來放大。
對這些主席頭像進行『再加工』的人是陳石林,當時他擔任新華社攝影部技術組組長、翻修組組長和全國領袖照片工作組長。
1964年的《毛主席第四張標准像》至今懸掛在天安門前,也同樣經歷了陳石林的『再加工』。1964年,攝影師為毛主席拍照片,但結果卻並不盡如人意,陳石林說,自己感覺照片上的毛澤東眼神無光,顯得很蒼老。衣服上有褶皺陰影,衣領還不整齊,不修整是根本不能用的。於是他『把陰影修柔和』,將人像修整得很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