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於燕平女士在談及已犧牲的丈夫時仍激動不已 |
日前,塘沽99位烈士的骨灰在塘沽烈士陵園下葬,付平山烈士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感人事蹟引起了廣泛關注。如此年輕就英勇爲國捐軀,灑血戰場,那麼他的家屬如今生活得怎樣呢?爲此本報記者趕赴定州,對付平山烈士遺孀於燕平進行了採訪。
濱海新區網訊定州,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市。定州塔,矗立在城市的中央,透着整個城市的古典氣息。這是一座位於保定以南的縣級市。付平山的妻子於燕平就生活在這座城市。
她是武警8640部隊醫院的一名軍醫,是治療面癱的專家。在這座城市裏,於燕平過着忙碌而平靜的生活。大部分時間,於燕平全部傾注到了她的病人身上。
“別擔心。最近我看一部韓劇,裏面說治療面癱得3個月。其實咱們20天就能好。”於燕平寬慰着病人。“還是有點擔心,好不了可怎麼辦呀?”病人還是有些擔心。“沒事的,我治這個病已經30多年了。”當記者來到於燕平辦公室時,恰巧碰到她正在給病人看病。
當和記者談及付平山烈士時,於燕平的眼睛紅了。1987年,付平山在赴滇對越作戰中英勇犧牲時,於燕平僅30歲,女兒付麗不滿3歲,年屆70歲的婆婆癱瘓在牀。“真的挺難的,但是也扛過來了。”20多年過去了,於燕平依然非常思念付平山。付平山犧牲後,於燕平沒有再組家庭。“退休了,我選擇迴天津。我想離他更近一些。”
永生難忘
車站軍禮告別
“上戰場前,我去火車站送他。他向我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於燕平說,多年來,她將這一場景銘記在了心頭。“我也向他敬了一個軍禮。當時我是百種滋味在心頭呀!每當回想起這個場景,我還是那樣心情複雜。”想想那應該是一個非常感人的瞬間。於燕平不願意過多地回憶,因爲採訪過程中每次提及付平山烈士,她的眼裏都會泛起點點淚光。
付平山的戰友記錄下了這個瞬間:“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日下午,在河北完縣車站小小的站臺上,參戰的隊伍就要出發了。軍、師、團各級領導都來爲赴疆戰士送行,當然也有幾位是軍人的妻子。下午一點多,全體人員都登車了,大家簇擁着站立在火車車廂的門口,等待與送行領導的話別。這時,付平山與妻子話別完畢也要登車,就在他準備轉身的一剎那,忽然迅速舉起手來,端端正正地給妻子敬了一個軍禮。帶着幾分羞澀的妻子憑着軍人特有的機靈和敏銳,在反應過來的那一刻,迅速回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所有在場的人們都肅然了。”
堅強面對
二十三年如一日
三口之家的頂樑柱突然塌了!付平山犧牲後,付平山的哥嫂們都對於燕平說:“讓我們來照顧你們娘倆吧!”孩子姥姥也想把於燕平年幼的女兒付麗接過去生活,減輕於燕平的生活負擔。但是於燕平拒絕了。“他走了以後,我更不能讓孩子離開我了!”於燕平堅定地說。
一個弱女人帶着個年弱的孩子,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別人總對她說:“一個人帶孩子很辛苦!”但二十多年來,於燕平總是很坦然地答道:“也沒覺得有多累。”
當時,於燕平每月的工資是90元,除了女兒和自己的生活開支外,每月還要給臥病在牀的婆婆贍養費。“雖然付平山犧牲了,但他的母親我應該繼續贍養。”每逢春節,家裏人都叫於燕平迴天津過年,但由於工作繁忙,加班成了家常便飯。說到自己的婆婆家,於燕平感恩地說:“二十三年了,我們從沒斷過聯繫!現在我總告訴自己的女兒‘要嫁人要找像奶奶這樣的婆家’!”
最大的安慰
女兒的懂事和能幹
“女兒在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父親。”於燕平介紹說。“孩子一直也沒有問過我。直到上初中時,需要填表,我說如實寫吧,‘烈士’。”
“他出事後,我怕給孩子造成打擊,始終沒跟她說爸爸犧牲的事,但這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特別懂事,她好像一直都知道。”於燕平說起自己的女兒,眉宇間透着自豪,“她的性格像個男孩子,總是喜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雖然在家不幹活,但工作中動手能力很強,和同學朋友的關係也都很好。”說着,於燕平開心地笑了。
於燕平自己帶着孩子,大部分時間又放在工作上,付麗很小就懂得了照顧媽媽。年輕時,於燕平身體不好,患有風溼病,嚴重時3個月拿不了刀,還有頭疼病。付麗在讀小學六年級時,有一天她回家看見媽媽頭疼病又犯了,正躺在牀上休息,付麗來到媽媽牀前說:“您別動了。”“那你吃什麼啊?家裏只有饅頭了。”於燕平擔心地說。付麗想了一下說:“您甭管了,咱家院裏不種黃瓜了嗎?”
不等於燕平說話,付麗就跑到後院摘了黃瓜,“我躺在屋裏就聽見廚房響起了拍黃瓜的聲音。過了沒一會,她就把拌黃瓜和饅頭端來了。我一看,那黃瓜裏有醬油、醋、香油、鹽,倒了很多調味料。”於燕平說起往事,好像發生在昨天一般。
於燕平接着說:“有一回麗麗回家問我怎麼填入黨表,我不太相信。但麗麗真的很快就入黨了。她現在也在醫院工作,工作的勁頭很像我。我有時給她打電話問怎麼還不回家,她急急地說‘媽,您等會,我正打病例呢’。”
盡孝贍養
癱瘓婆婆八年不知情
付平山犧牲之後,於燕平不願讓婆婆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我每個月都會以付平山的名義,給婆婆寫信。”與此同時,於燕平還和付平山在世時一樣,每個月都會給婆婆寄錢。“雖然那時津貼非常微薄,但是我覺得這是替付平山盡孝。”
時間一久,婆婆自然就會心生懷疑。“我總是編出一系列理由,比如說,出國訓練、開會之類。”於燕平說。“最爲緊急的一次是,婆婆將我和其他人都趕出屋子,單獨詢問女兒情況。還好,女兒雖小,但還是沒有泄露真情。從此,婆婆再也沒有懷疑過。”
這個謊言持續了8年之久。婆婆過世時,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先於她離開了這世界。
病人的天使
苦心鑽研創療法
除了孩子外,事業成了於燕平走到今天的另一大支柱。於燕平說:“孩子很懂事,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孩子小的時候,我經常晚上哄她睡覺後,夜裏二三點鐘再寫論文、複習功課,早晨再睡會,然後接着去上班。”
“如果沒有病人,如果沒有這份事業,我也很難堅持下來。”於燕平說。
“患這個病的人,其心理負擔堪比癌症患者。這個病畢竟表現在臉上。我必須用樂觀的情緒來影響病人。對病人說話的時間要比治療時間長。”於燕平笑着對記者說。30多年來,經她治癒的面癱患者達6萬多人,她帶出的弟子遍佈全國30多個省市和全軍部隊,創造的割敷療法推廣到全國各地。
如今,於燕平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但因爲在醫術上的權威性,更因爲部隊和病人的需要,她依然奮戰在工作一線。不僅如此,爲了減輕病人治療時的痛苦,她多次在自己的臉部實驗,摸索總結出“選穴準、動作輕、刀法快”割敷療法,獲全軍科技二等獎。
精神永存
退休迴天津陪老伴
付平山烈士爲國捐軀,他的革命精神卻沒有就此消失。他的妻子,他的女兒,延續了付平山的軍人血統,延續了付平山的軍人精神。於燕平,作爲一名軍人,她盡忠職守幾十年;作爲一位母親,她勞苦育兒二十多個春秋。
要退休了,也到享享清福的時候了,她想回家,想回天津,想回到丈夫付平山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