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一位78歲老人黃日新在北京海淀區六郎莊建造了8間『膠囊公寓』,每間面積不到兩平方米,卻可躺、可坐、可看電視和上網。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8時30分報道,78歲的退休工程師黃日新老人設計了一批『膠囊公寓』,每間面積不到兩平方米,外表看起來更像是個大個的鐵箱子,裡面可躺、可坐、可看電視、上網。黃日新老人說,他不為賺錢,只想找到一種解決剛畢業的大學生過渡性住房問題的辦法。
『膠囊公寓』,顧名思義就是像膠囊一樣的房子,它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小。記者眼前這所膠囊公寓,房間長2.4米、寬僅0.72米,剛剛夠一個中等身材偏胖的男士平躺著。從外表上看,它更像一個放在一個大房間裡的大鐵箱子,箱子向外的一面是一扇防盜門,頂上是不密封的網格。這座迷你公寓雖然小,卻五髒俱全:
黃日新:這床可以拉起來,當椅子靠背,那個板翻下來就是座椅,旁邊就是電腦桌,可以用電腦,有電源插座、寬帶插座、電視插座,完全滿足高知(大學生)的需要。
做飯用的爐灶都是公用的,廁所則是整個樓層共用,一間膠囊公寓每月的租金在200~250之間。設計者黃日新老人是去年偶然看到日本的『膠囊旅館』後,萌發了自己設計『膠囊公寓』的想法,並取得了國家專利。
黃日新:我的房子『三防』,第一『防』,防火,這是進入市場的必須的條件;第二『防』,防盜,有防盜門;還有放熱,日本的膠囊旅館是上下兩個鋪,全封閉的,裡面是空調,我這個不用空調,用大房間裡的供暖和空調來解決,不行的話還可以裝個電風扇。造價比較低,將來我想批量生產,降到一千或者一千五一個,人人都可以承受。
為建造膠囊公寓,黃日新老人總共用了三萬塊錢,這幾乎是他兩、三年的積蓄。他說建造這樣的公寓不為賺錢,只想找到一種解決剛畢業的大學生過渡性住房問題的辦法。
黃日新:如果一個月賺一千到一千五百塊,有單間出租每月六百元,他租不起。他只能住在唐家嶺那個地方,十平方米擺了三個上下鋪,住六個人,房租一百五。所以我把兩三年的積蓄兩三萬塊錢拿出來做個樣板,我希望得到社會認可,我希望政府也考慮這個問題,將來作為解決城市流動人口的一種方案。
離膠囊公寓所在的小樓不足一百米的地方就是北京四環路的滾滾車流。黃日新老人說,他希望能將膠囊公寓搬到城裡,搬到大學生比較集中的中關村等地,真正幫助北漂的大學生解決過渡性住房問題。面對老人的執著,很多在周圍租房的年輕人卻表示:
大學生:我在中關村工作,在這邊租的房。覺得挺好玩的。但我不考慮租這樣的房子,覺得空間太小了,做點別的事空間太小不夠用。價格還行,還是覺得比較新鮮。
外來務工人員:像我們如果長期租肯定是不劃算。老頭子這麼大年紀還是很有創意的,蠻新鮮的。
黃日新:我准備了兩萬塊錢,就是沒有人租我也展示一年,我已經下決心了,不到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目前除了幾位進行體驗居住的網友,老人還沒有租出去一間房。然而這位78歲的老人仍然執著的追逐著自己的夢想。膠囊公寓所在的六郎莊,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參差不齊的小樓、錯落的電線、隨處可見的出租小廣告,使這裡顯得有些雜亂無章。然而隨著北京著名的北漂聚集地——唐家嶺的拆遷,越來越多的、懷揣著夢想來到北京的大學畢業生們,開始聚集到這裡,過著低成本、高志向的奮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