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從沒有投產絕無核污染
時隔近半個世紀,大廳乳白色油漆牆面依然閃閃發亮,主控臺的操作儀器雖只剩空殼,但臺上保留的一些金屬開關,撥動起來,仍很靈活。
核反應堆大廳內,支架和空間堆芯保存完整,2001根核反應工藝管(俗稱『燃料棒』)早已被取走,底座留有上千個圓形插孔。周圍1米多寬的防輻射溝內,鋪滿重晶石沙,都是專程從雲南運來。
鋼板內灌鉛制成的隔離門,把觀察室和反應堆隔開,厚幾十厘米,重約1噸,需兩個人合力纔能勉強推動。
深山、厚牆、石沙、鉛門……只為防輻射,盡可能降低核污染。參觀核工廠,許多人有顧慮:裡面有沒有核污染?『盡管放心,工廠建到一半就停了,所以沒有殘留任何核輻射。』胡林丹補充說,當年如果再追加投入1億元,核工廠應該可以完工,並投入生產。『不過,那樣就不可能再向公眾開放了。』
免除核污染之懮,保障洞內基本安全,為『816』地下核工程變身旅游項目,掃清了第一道障礙。但對項目負責人胡林丹來說,還遠沒有到放松的時候。
目前只向國內游客開放
最近,胡林丹幾乎把所有精力都給了『816』項目。他所在的重慶建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前身即『816核工廠』。上世紀80年代停建後,職工隊伍軍轉民。曾以生產核燃料為目標的核工廠,如今成功轉型為生產化肥為主的化工廠。
對胡林丹來說,開發旅游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靈感最早迸發於10年前,今年3月,項目終於啟動。『提到原子彈,許多人感興趣;參觀核工廠,肯定有吸引力;更何況還埋在地下?』
4月24日,『816』對公眾開放第一天,接待游客約5000人。胡林丹如願以償,卻寢食難安。『見到那麼多人,我既高興又擔心。必須確保安全萬無一失,壓力很大,有許多工作要做。』他介紹,軟件方面,現有工作人員,包括導游在內,僅十幾個人,接待能力有限;硬件方面,洞體沈睡多年,許多配套設施急需跟進,安燈、裝欄杆、接手機信號、固定電話……
『816』目前只接待國內游客,票價40元。『全面開放初定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紀念日。』胡林丹說。
胡林丹介紹,項目啟動40多天來,多數基礎配套工作已完成。『洞內只開發了1/10,空間相對狹小,一次容不下太多人。我們目前已投入上千萬元,如想開發更多洞內空間,還需其他投資人共同參與。』
建設者回憶當年施工過程
44年前,數萬建設者鑽進『金子山』,歷時18年。陳懷文和趙富康是其中的代表。
『五面石頭夾塊肉』
陳懷文被分入風鑽班,負責在坑道掘進中打炮眼。他回憶,當時用日本制造的鑿岩機,重50多公斤。風鑽手施工時,安全帽、防塵罩、工作服、防水衣、高筒靴,一樣也不能少。在震耳欲聾的機器轟鳴聲中,忙完一天,滿身泥漿、臭汗,累得靠上牆就能呼呼大睡。當時,洞內施工條件很差,大家用『五面石頭夾塊肉』來形容。『肉』指戰士的身體,『五面石頭』就是坑道上下、左右和作業面都是岩石。
『最怕晚上來電話』
老兵趙富康所在的團隊主要負責水道施工。他清晰地記得,挖洞用了8年,條件之苦,超出常人想象。每天他最怕聽到電話鈴聲。『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晚上來電話。』『接到電話,多半意味著工程出了安全事故。』趙富康時任團裡的乾部,曾有一個連長在開山放炮時違規操作,引發意外傷亡事故,導致幾名戰友犧牲。他當即下令,嚴厲處分了肇事者。老人記得,那些年,共有56位戰友光榮犧牲。